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末农民战争史
作者: 顾诚|责编:王莹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69.9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明末农民战争史
ISBN: 9787547739624

作者简介

顾诚(1934—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他一生品性秉直,潜心治史,视学术为生命,被誉为“学术苦行僧”。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诚治史的真实写照。1978年,顾诚发表《李岩质疑》一文,该文钩沉史料、严密考证,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也成为顾诚的成名作。1984年,《明末农民战争史》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别开实证蹊径; 1997年,被顾先生视为姊妹篇的《南明史》问世,该书在海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力,并荣获了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两部著作、四十余篇论文,对治学严谨的顾诚来说并不算高产,但其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早已为明清史研究留下一座丰碑。

内容简介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一节?大顺军攻克北京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号称天险的京师“北门锁钥”,便在大顺军面前敞开了。大顺军逼近京师,给明廷蒙上一片阴沉的气氛,朱由检和他的大臣们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三月十六日,大臣们在朝房商讨对策,一个个“但相顾不发一论” [1] 。同一天,朱由检故作镇定,按照常例召对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洲贵族军队和农民起义军以及筹措兵饷为题,挨次奏对。在厄运临头的时候,他做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官样文章,只不过是借以安定人心。然而,就连他本人内心的恐惧也无法掩饰了。据时人刘尚友记载,朱由检在听取诸臣奏对时已经心不在焉:“上或凭几而听之,或左右顾而哂之,或斟茶,或磨墨,皆亲手自为之。如忽忽无绪然,非平时庄莅景象也。”“闻是日帝笑语颇失恒度。”奏对还没有结束,内官便忽然递进一件密封文书。朱由检一看,立刻面无人色,惶遽退入后宫。参加奏对的臣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出来后一打听才知道是报告昌平失守 [2] ,起义军即将兵临城下了。 就在这天的傍晚,大顺军先头部队到达京师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墙遗址)。十七日,义军进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京师里立即像开了锅一样乱作一团,“人人惶急,莫知所措。士大夫相见,唯唯否否,或曰无害,或曰奈何?惟议巡街闭门,无一胜算也”。有的官僚心怀侥幸,“犹谓城坚势重,外有大帅足倚,围三月未伤也。故城中多务积煤米,余无所问”。崇祯皇帝则“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仓皇召对,人人战栗无策,噤不发声”。守城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宦官手里,被驱赶上城守垛的士兵平时既无训练,临事又缺粮饷,“守垛之兵,饥不得食。或母或子,携粥至城下狂呼,不知守之所在。一日再食者十无一二” 。襄城伯李国桢所统京兵三大营屯扎于城外,大顺军一到立即全部投降,火炮等器械转手之间便成了义军攻城的利器。 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在昌平、北京之间的沙河巩华城设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线总指挥,攻取北京。为了尽量减少攻城时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日后进兵中的阻力,李自成等义军领导人认为,争取朱由检投降是比较理想的。于是,派了在宣府投降过来的太监杜勋等人进入城内,敦促朱由检看清形势,及早投降。关于这次谈判的情况,史籍中言人人殊。根据原始材料来考察,可以大致确定谈判的经过如下:杜勋到城下后,由于当时的城守掌握在太监之手,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就被城守太监曹化淳、王德化等用绳索吊到城上。杜勋说明了来意,指出大顺军兵势浩大,明廷根本无力抵敌,转达了义军领袖要求朱由检“逊位”的意见。朱由检自知已成瓮中之鳖,除了接受起义农民的条件之外只有死路一条。这时,他处于贪生之念与博个“国君死社稷”的“美名”之间的矛盾之中。长期君临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极端的爱面子,阻碍了他接受杜勋转达的要求,而一口拒绝就无异于宣判自己的死刑。在这种两难之中,他指使亲信太监同杜勋继续谈判,希望通过讨价还价争取到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条件,或许还希望拖延谈判,等待各地勤王官军的到来。谈判一直延至十八日晚,即义军攻克北京的前夕。史料记载说,十八日晚,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巡视城头,走到正阳门附近,见“其处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内官。则数人见缙彦起。缙彦问何人。内官曰: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出一纸,草纸也,其上墨写‘再与他谈’四字,帝之御书。缙彦默然”。清朝初年,张缙彦任职浙江布政司时,“有问以巡城事,无异词,惟帝之御书草纸谓是朱写非墨写” 。 朱由检的拖延不决,超过了起义农民的忍耐限度,大顺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崇祯年间满洲贵族军队几次攻到京师附近,明王朝都是依靠各地勤王兵才守住京师的,这次却没有任何勤王兵参加守城,京营兵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朱由检欲战不能,欲和不愿,只有坐待灭亡。三月十八日夜间,大顺军将士爬城而入,占领了外城。朱由检感到火烧眉毛了,他“徘徊殿廷,忧懑计无所出”。内官张殷忽然跑上前来说道:“皇爷不需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朱由检忙问何策,答道:“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朱由检大怒,一剑把张殷砍死。直到这时,他还妄图突围逃命。他先要皇亲国戚巩永固、刘文炳等召集家丁护驾,得到的答复却是人心已散,无法可想。他仍不死心,自己手持三眼枪带着一批内官像没头苍蝇似的向齐化(朝阳)、安定等门乱窜,但碰壁而回。最后,他领着太监王承恩爬到煤山(今景山)顶上四处瞭望,看到城外烽火连天,已经插翅难逃了,才下了狠心上吊自尽。临死之前,他迫使皇后周氏自缢,对长女长平公主朱徽娖怒喝一声:“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朱徽娖举手遮挡,被砍断左臂,昏倒在地;又杀死幼女昭仁公主。他还念念不忘要同起义农民斗争下去,把太子、永王、定王叫来,让他们换上平民衣装,嘱咐道:“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说罢,派太监领去躲藏。朱由检的最后一道谕旨,是发给成国公朱纯臣的,命他总督内外诸军,且托以东宫。这道谕旨送到内阁还未及发出,就被大顺军缴获了。 ◆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溃千里。翻开本书,看懂李自成为什么败,败得还那么快! ◆ 明史泰斗顾诚先生14年心血结晶!参考千余本方志,正本清源读懂明史! ◆ 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史研究程碑式重要作品。 ◆ 成书四十年,至今仍是明末历史研究不可逾越的巅峰 ◆ 《南明史》前传,真正读懂明末三方势力斗争的来龙去脉。 ◆ 舆论失势、战略失误、用人失策!看懂李自成为何而败! ◆ 如小说般精彩昂扬,身临其境感受明末乱局,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 绝版重来!重新厘清文字,纠正原版数十处错误,为名著增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