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

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
作者: (美)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译者:巴曙松//陈剑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69.9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经典版)
ISBN: 9787213077821

作者简介

约翰·莫里斯,哈佛大学法理学博士,曾为《美国律师》杂志编辑兼撰稿人、《生意》杂志纽约及伦敦分社助理编辑,有多年私募业报道经验及法律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为《道琼斯投资银行家》杂志编辑。 戴维·凯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文学硕士,曾经担任《财富》《机构投资者》等美国权威财经杂志撰稿人和《公司金融》杂志编辑,有二十多年私募业及并购业报道经验,现为《生意》杂志(The Deal)资深作家。

内容简介

相对于私募股权公司聚敛的财富和形成的影响力 ,杠杆收购(LBOs或空头收购)却始终唱着反调,这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私募股权的敌意。但在2006 —2007两年间,黑石集团和他的同行们收购的公司规 模不断创出新高,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和批评。 股权投资行业中部分公司的做法的确不妥。一些 金融家们耀武扬威地以企业掠夺者的身份进行恶意收 购,继而颠覆企业的管理层。杠杆收购与私募股权投 资存在差别,杠杆收购公司很少恶意并购,他们大多 先攻克管理层,然后再收购公司。但私募股权投资公 司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吞并陷入困境的公司,一旦得手 便像侵略者那样毫不留情地解散员工、肢解公司。因 此,他们被看作是“资产强拆队”,以狩猎公司为食 ,把优质资产出售后扔下负债累累的残骸,怀揣横财 扬长而去。 21世纪初,反对收购浪潮的呼声起源于欧洲。当 时德国一位内阁成员公开宣称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是 “蝗虫”,英国工会成员也不断游说,呼吁遏制收购 。就在施瓦茨曼为庆祝生日高调狂欢时,美国出现了 反收购的声音。美国工会担心新一轮收购浪潮会导致 失业,美国国会也注意到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所获 得的巨额利润。 亨利·西尔弗曼说:“开派对之前我就告诉施瓦 茨曼,这时候开这样一个派对不是个好主意。”他曾 是黑石集团的合伙人,后来去领导圣达特公司。在这 之前关于对投资基金经理人加税的提案已数不胜数, 西尔弗曼明白,这时开派对无疑是火上浇油。 甚至一向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对这次 奢华的生日派对表示了担忧,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施瓦茨曼先生的生日派对及其所表现出的私募股权界 的财富表明……越来越不公平……在金融家为他们轻 而易举赚来的巨额利润狂欢的同时,工人们正抱怨着 工资增长停滞、工作朝不保夕。” 在生日派对4个月后,也就是黑石集团IPO前夕, 新税收方案公布,黑石集团的税赋翻倍上升。《华尔 街日报》批评施瓦茨曼:“那场奢华的六十大寿生日 派对,让人们见识到了现实版戈登·盖柯的腐朽生活 。”施瓦茨曼的高调铺张把他所在的行业以及他自己 都推上了公众审讯台。 人们恐惧的原因显而易见。私募股权公司体现了 资本家最本质的特点:痴迷于把公司变得更值钱,而 不管公司是增长还是衰退,结了一笔生意然后再开始 一笔,不断地兼并,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他们是以 赚钱为唯一目的的持股人,没有任何人情味,无情索 取利润之后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公司抛弃。 事实上,私募股权公司常常因解雇工人、出售资 产、破坏公司现行制度而遭到起诉,处于交易中的公 司经常遇到这些情况。与杠杆收购相比,被对手公司 兼并会导致更多人失业。但是收购就意味着公司所有 权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接下来几年,公司必然会 再次转手,这个过程很自然地给员工带来恐慌和不安 。 私募股权投资会系统性地破坏公司的说法应该不 正确。倘若果真如此,收购生意不可能做得下去。要 是这类生意前景黯淡,高管们肯定不会继续留在这一 行业,因为他们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最重 要的是,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习惯于出售烂公司的 话,那么这个行业很难持续出售公司。公共养老基金 是私募股权行业最大的投资者,一旦他们认为私募股 权会引发大规模失业,就会立即停止资金支持,那么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肯定会遭到重创。 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为私募股权公司“剥离一抛弃 ”的骂名平了反。例如,私募股权持有的公司在新上 市后的表现明显高于其他新上市的公司,这就否定了 收购会影响公司发展的论调。在就业方面,私募股权 持有公司的就业率平均而言跟其他公司差不多。收购 时会有部分员工失业,但长期来看,它会创造更多就 业机会。虽然有理论认为杠杆收购所借的债务会让公 司更加脆弱,但研究表明,那些被收购公司的破产率 和其他公司是一样的。 尽管“剥离一抛弃”的形象依旧,但私募股权公 司就是通过收购那些衰败的、陷人困境的公司,然后 帮助其恢复生机并做大做强,再将其出售从中获利。 在这一方面,黑石集团有许多成功的投资案例。它帮 助默林娱乐集团从一个小小的英国娱乐公司发展成为 一家国际性的大企业;乐高玩具和杜莎夫人蜡像馆也 是两个成功的典范;在它的帮助下,德国一家单一的 玻璃瓶制造商格雷斯海姆集团(Gerresheimer AG)发 展成业务复杂、盈利水平更强的药品包装商。它还做 项目初始投资,如投资一家石油开采公司,帮助其开 采位于西非海岸的新油田。所有这些都与“剥离一抛 弃”的骂名不相符合。 与断言收购公司仅是为了获取短期暴利的说法相 左,默林娱乐集团和格雷斯海姆集团的CEO都认为, 在私募股权旗下,他们可以更好地实施长期发展战略 ,而从前作为公众公司,不得不盲目地维持短期利润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