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记
作者简介
于坚 1970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至今。 1980年开始摄影至今。 1992年开始拍摄纪录片至今。 著有诗集、文集多种。获数十种诗歌奖、散文奖。 长篇散文《印度记》获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奖。 在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荣膺“2016年度杰出作家”。 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银狼奖单元。 系列摄影作品获2012年美国**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撰稿。 *近二十年为《中国**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旅行家》等刊物特约撰稿人。 在**外多次举办摄影展。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崇拜进步,人们到城里去奋斗,竞争,成功,*后死在医院的输液瓶下。世界大都市无不在鼓励奋斗,进取,竞争,成功。阿波罗的光辉照亮城市,胜利**尼克披着霓虹灯的羽毛在城市的天空召唤,只有酒神狄俄尼索斯还徘徊在世界幽暗的郊区。就是狄俄尼索斯也在犹豫了,酒神在郊区徘徊。城市成了古罗马式的竞技场,人人都是积极分子,人人都是角斗士,没有观众,每个人都是赤膊上阵的演员,看不见真面目,每个人都戴着各种设计出来的得体面具。现代艺术成为一种争取胜利的宣传术。20 世纪初,从波德莱尔们开始的先锋派已经转移到纽约。杜尚先生依靠出售观念在纽约成名,他的作品只是*低级的指鹿为马,隐喻暴露了它的商业本性,A可以是B,小便池可以是喷泉,也可以是卫生间用品制造公司的广告,这当然不是杜尚的错,但是杜尚式的隐喻确实启发了世界资本家的灵感。巴黎太落后,只有那些浪漫主义者、架上绘画的忠臣、古董爱好者、波西米亚人、写诗的疯子……才挂念着巴黎,仿佛巴黎是个隐居之地。作者已死,巴黎不是奥斯曼的巴黎,也不是雨果或者波德莱尔的巴黎,巴黎是巴黎的巴黎。正是由于这一点,巴黎才屹立至今。巴黎已经创造了某种非巴黎的东西,仿佛巴黎是原始的,像塞纳河一样原始,巴尔扎克是原始的,维克多·雨果是原始的,波德莱尔是原始的,巴黎圣母院是原始的,圣马丁运河是原始的,卢浮宫是原始的,拿破仑是原始的……仿佛巴黎从来没有过土著,没有过丛林时代,仿佛这个城的根,像鹰鹫那样伸着爪子从天而降,一落地就深入到地层中,再也无法撼动了,巴黎是文明创造的一种土著。 时间这只伟大的蜘蛛将这个城市编织得错综复杂,就像阴阳交替的森林或者海底,犹如阿拉伯人的地毯市场,从深到浅,从远到近,一个浪后面是另一个浪,礁石下面是珊瑚,沙子上面是贝壳,海带上糊满菌类,一个群落连着又一个群落,印度人旁边是马里人,古董店旁边是画廊,鲜花旁边是奶酪,无数的街道、小巷、阁楼、走廊、阳台、房间、花园、书房、厨房、咖啡馆、小酒馆、裁缝铺、垃圾桶……各有各的秘密,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配方,各有各的机灵……死者与生者同居,骷髅与鲜花并存,深渊挨着深渊,白日梦跟着白日梦,陷阱连着陷阱,记忆裹着记忆,在这个街口你遇到教堂,在下一个街口你碰到撒旦……有**,我经过一家纽扣批发店,玻璃窗后面有上万种闪闪发光的纽子,珍珠般密集在各种盒子里。挑拣纽子的女士们就像在沙滩上那样,手掌心里搁着一颗颗石子、珍珠,为某粒珠子的发现尖叫。要多少纽子,才能将巴黎这个海扣合起来哪。盘根错节的城市,这种盘根错节是现实、记忆、当下、时间、历史的盘根错节。一个巴黎摞着另一个巴黎,一个巴黎裹藏着另一个巴黎,一个巴黎再生着另一个巴黎,现实的巴黎投影出幻觉的巴黎,巴黎的骗局暗藏着巴黎的真理,形而上的巴黎被建造成形而下的巴黎。“一个包裹着另一个,一个限制另一个,一个填塞另一个,无法分开。”(卡尔维诺)搞不清这究竟是巴尔扎克的巴黎还是罗伯-格里耶的巴黎,或者是波德莱尔的巴黎、罗丹的巴黎、罗兰·巴特的巴黎……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巴黎。这是你私人的巴黎,你刚刚到来,怀里护照上的入关章还没有干透,你已经加入这场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巴黎大创造。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新力作,致力于反思现代文明,追寻诗意的栖居。 ★到巴黎去,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懂得巴黎,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深度解密“巴黎之所以***”的哲思随笔。 ★巴黎并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巴黎,巴黎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之书。读这本书你得自己浸淫其中,耗干你的心智,如此,你方能获得生命的深度、无用的**…… ★二十余年的沉思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163张精彩街拍,诗人于坚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于坚近年的写作试图重返汉语的“文章”这个传统,为当代写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这是一种具有先锋性的现代文章,将其定义为散文或什么都过于狭隘。《巴黎记》是当代汉语写作的重要收获,值得每一个对当代文学的奥妙、深度和广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