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名贤集(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增广贤文名贤集(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作者: (清)周希陶|编者:林宇宸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增广贤文名贤集(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ISBN: 97875407861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 原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①。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 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注释 ①谆谆:形容教导诚恳。 译文 古代圣贤的名言,能够给你带来诚恳有益的教诲,广 泛搜集材料扩大篇幅,会令你见多识广。现在的事情需要 用古代历史来指导,没有古代的历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点评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 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又叫作《古今贤文》 ,它的名字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闺训 》一折之中。这三句话是这本书的主旨,点明了该书的写 作目的。 事例 事例一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整个社会处于一片荒凉之中。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 景帝等,都积极借鉴秦灭亡的教训,注重民生,减轻农民 的徭役和劳役,让百姓发展农业。文景时期,节俭之风盛 行,崇尚道德,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迎来封建 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汉惠帝、吕后都将注意力 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采取措施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并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更进一步地关 注民生,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措施。 汉文帝关注农业生产,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劝课农桑。 并按照百姓家庭中的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 员,多次赏赐他们,以此来鼓励百姓积极发展农业。同时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文帝二年(公 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曾经两次下令将 百姓的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则田租 全部免去。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 也得到了改变,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到了40钱,徭役 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将秦时 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而著于汉律的傅籍 年龄则为23岁。同时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将原 来归为国家所属的森林湖泊全部开放,这一举措大大地促 进了当时农民的副业生产,推动了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十二年,过关用传制度被废除。这一举措加强了地区 间商品的流通和经济往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景之治”作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它的出现很大一 部分是文帝励精图治的功劳。文帝在位期间。将诽谤妖言 的罪名废除,提倡臣子大胆发言。秦代以来有所谓的秘祝 之官,即将所有的过错移到臣子身上。文帝十三年将这一 职位废除,并向百姓声明:皇帝负责臣子所犯的所有的错 误和罪过。次年,他又下令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身也过 着相当节俭的生活,他在位期间,从来没有增添过一座宫 室苑囿和一件车骑服御之物。他多次下达命令。禁止郡国 向他贡献宝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从来不穿华丽的衣服 ,帷帐也不施纹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是听说要 花费大量的钱财,于是便放弃了这个想法。文帝提倡节俭 ,因此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得到了缩减,王公贵族更是 不敢滥事搜刮,百姓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这些都是休养 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景两代采取了一系列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政策,使人 们安居乐业,封建统治秩序也得到了巩固。西汉初年,大 侯封国没有超过万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 ,流民回归,人口迅速发展。列侯封国最多三四万户,小 的人口得到了倍增,且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 善。农业的发展使粮价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 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在位年间 ,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只要没有遇到天灾人祸,百姓就 会有剩余的粮食,郡国的粮仓也堆满了粮食。有时候粮仓 的粮食太多,放久了便腐烂导致不能食用。国库中的钱财 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这便是当时文景之治 下百姓和国家的生活。 事例二 春秋时,鲁国的宓子贱担任单父城的宰相。有一次齐 国攻打鲁国,齐军需要经过单父城。 城中的百姓得知这个消息便纷纷对宓子贱说:“田地 里的庄稼已经到了收割的时候,现在齐军经过的话,我们 就不会有时间收割粮食了。因此,请你让我们一起出城收 割粮食,这样的话我们既得到了自己的粮食,也没有将粮 食白白送给齐国人,一举两得。” 宓子贱听后并没有同意百姓的意见。不久之后,齐国 的军队路过此地后抢收了麦子。鲁王感到非常愤怒,准备 治宓子贱的罪。宓子贱对鲁王说道:“虽然今年的粮食没 有了,但是明年会有的。如果我们在齐军路过此地的时候 让百姓去收割粮食的话,那么肯定有不劳而获者。这样下 去,百姓会产生惰性,他们就会盼望着敌国军队犯境,长 此以往,鲁国就会衰落下去。单父城的粮食只不过是鲁国 所有粮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没有了并不会受到很大的损 失,但是如果让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想法。那只会害了百 姓害了鲁国啊!” 鲁王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