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大学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作者: 编者:唐品|校注:范勇毅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3.00
折扣购买: 大学全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ISBN: 97875455238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 善。知止而后有定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⑤,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①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 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 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②明明德:前一个“明” 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 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 的德行。③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 、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④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⑤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 枝末;引申为始末、主次。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 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 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 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 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 的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历代论引】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 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谓“明德” ,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 、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 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虽然如此,人的“良 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使 “良知”彰明,恢复其最初面目,这就是“明明德”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予以 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 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又说:止,就是所 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则志有定向 。静,指心不妄动。安,即处之而安。虑,是处事精 详。得,即得其所止。又说:明德为本,亲民为末。 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 也一定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昭不 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之所以称 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 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的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 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然而最 为美好完善, ‘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 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孔颖达说:“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①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②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④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说是摒除物欲 。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 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 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 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 物的道理。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