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新闻报道实务:选题、采拍、创作和发布的核心技能(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融媒体新闻报道实务:选题、采拍、创作和发布的核心技能(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 红尘|责编:汤慧芸//谢旋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6.70
折扣购买: 融媒体新闻报道实务:选题、采拍、创作和发布的核心技能(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0540

作者简介

红尘,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编审。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中国编辑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高访学者,红尘国际青年写作营创始人。曾做媒体主编10年,有着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
在高校从事新闻业务教学20余年,把应用与实践引入课堂,站在融媒体实践教学的前沿,致力于新闻传播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的全媒体人才培育。主持2023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四全’媒体下增强‘四力’培养的融合新闻实践教学路径探索”,2022年获评重庆市教委与《重庆日报》主办的“‘渝’见好老师”;已出版10部非虚构作品,其中《珠峰鼓手》入选 “学习强国”平台推荐好书,《徒步喜马拉雅极地与你相遇》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大型文化输出项目“中国报告”,英文版Himalayan Quest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翻译资助”项目,德文版Durchs Wilde Tibet入选德国文化与媒体部“文化重启”项目、“德国书业贸易协会翻译项目”。

内容简介

场景一万物皆屏
1995年,波士顿查尔斯河畔,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写下了《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世人公认他为“数字之父”。
更早一点,在1978年,35岁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硕士尼葛洛庞帝,在初始代的黑漆漆大屏幕上画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意思是这三个圆圈代表的计算机、出版印刷和广播电视三大产业,都将在未来的信息公路上趋于重叠和融合。
尼葛洛庞帝最早预见了传媒业将和数字技术融合,并将导致多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而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他将交叉处称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紧接着,尼葛洛庞帝在1985年创立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在这个激情和兴趣决定你的探索方向的地方,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设计了一栋透明的实验楼,用数字命名为E14。
从校园风景上来看,E14就像一个巨大的泛着蓝光的玻璃盒子。楼里的东西几乎都是白色的,有一种奇异的透明度。当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玻璃墙,映射在楼里的每一个空间时,你会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漂浮的外太空世界。
没错,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每个角落里的人在做什么。
视觉上的透明,赋予了一种智力上的远见和通透。俊雅的尼葛洛庞帝,戴着他珐琅质的黑框眼镜,在传说中充满仙气的“理工神校”,写下了未来人们的数字化生存场景。
20年后,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 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
你观看的电视节目长达1小时,但把它传送到你家中所需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文章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62
那时尼葛洛庞帝已52岁,在外界戏称只收疯子和天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透明间,他像《星际旅行》(Star Trek)的剧中人一般,化为一道令人神往的比特光束,飞射进了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5G融媒体时代。
一切和尼葛洛庞帝这个魔法师描述的图景极度神合。20年后的2015年,全球进入“媒体融合热”,媒体融合在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已惊天动地、势不可当。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看见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大众媒体时代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正如火如荼,各种媒体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已被打破,壁垒已被消融,各类新闻媒体交叉聚合在了一起,人类进入了一个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融合传播时代。
全世界的媒介组织都吹响了魔笛,在神速朝融合迈进,而媒介融合已绝非仅仅是主流新闻媒体创建“两微两端”,创建融媒体矩阵,运作新闻客户端(News App),多开几个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或抖音号那样简单。
媒介的变革颠覆的是原有的信息采集、新闻报道、传播渠道与沟通方式。媒介融合的实质是能够进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生产与传输。内容质量、呈现效果及用户体验与互动才是融合新闻的命脉所在。
我们发现,融合新闻正是在媒介融合的土壤上,在数字媒介技术的支持下,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即我们每天正在使用和消费的多媒体报道(multimedia reporting)形式。
尼葛洛庞帝曾预言,当所有的媒体都数字化以后,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multimedia)。现在看来,他说得非常正确。
现在掏出你的手机,点开任何一条新闻报道,我们会感受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媒介元素聚合在一起所带来的集成体验。
尼葛洛庞帝所处的2G时代拨号上网,3G催生了新闻网站、微博,4G催生了社交媒体、微信还有短视频。而此时的5G,利用其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迅速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媒体、内容产品、传播和移动用户的深刻理解。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移动端上网。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屏幕无处不在,以前是读书,现在是读屏。
5G之下,万物皆媒,万物皆屏。
我们在手机端交谈,聆听地球另一端的音乐会,把屏幕置于口袋,与之一道旅行。轻轻触屏,无线光纤便能创造轻页面、轻操作、千人千面。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超级记者,人人都可在线直播。不管是千禧一代还是Z世代,人人都可站在比特(bit)的风口上,成为那只搏击长空的鹰。
媒融万物,媒介已经融化在万事万物之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乃至生存方式都将随之再造。
尼葛洛庞帝曾预言,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尼葛洛庞帝最出色的贡献并不仅仅是《数字化生存》这本书,更在于他的信条: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57
如今传媒业的边界已经消失,现代媒体产业融合的整体图景已经铺就。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内容生产者也已将大部分的新闻业务迁移到了移动终端,多媒体的融合新闻报道形式正成为日新月异的常态。
那么,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子,所需要的就是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搏击长空。
要有尼葛洛庞帝那般开拓未来的好奇心和行动力!
要有一副永恒在线的新躯壳!
要永远在学习新东西的比特路上!
在一个万物互融的智媒时代重提尼葛洛庞帝,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智慧本身、未来本身。
如何获取勇气,如何不妥协,如何洞见,如何跨媒介学习,如何用多媒体+的思维思考,还有用什么方式创造未来,尼葛洛庞帝在二十多年前就给我们做出了极佳的示范。
融媒体这个名字是真正与未来有关的,不仅是尼葛洛庞帝的,也是你的。

场景二新新闻生态系统的构成
媒介在融合,媒介组织与新闻传播方式也在融合,这种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亦是惊心动魄的,其构成了当今融媒体新闻传播的系统——新新闻生态系统(new newsecosystem)。
张志安、汤敏在《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与结构重塑》一文中,较早提出了新新闻生态系统的组成。
为此,我们将对这一系统中的媒体组织与媒体行动者做一简洁梳理,旨在学习融合新闻报道实操之前,对我们即将进入的这个金字塔式的传媒世界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大概念框架下能够思考传媒文化的变迁与运行。
第一类,是专业媒体。即职业化的新闻媒体,是高度融合化的媒介组织,主要由党媒、市场化媒体及它们的多产品、多平台的传播矩阵构成,其核心功能是生产和制作专业化的原创新闻。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等,它们是新闻信息生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与中坚力量。
第二类,是机构媒体。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创办的新媒体,它们在网络平台创办自己的媒体账号,包括党政客户端、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政务微头条、政务抖音号等,具备信息发布、新闻宣传、公共沟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功能,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极大的传播影响力。例如,“共青团中央”微博、微信、抖音号、哔哩哔哩(B站)账号等新媒体矩阵,“上海发布”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号等。
第三类,是自媒体。即由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之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来从事的内容生产与发布,它们是依托平台媒体而建立起的数字化媒体,往往以发布社会见闻、生活资讯和评论为主。其在知识生产、社群建构、媒介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影响力。例如,依托个人名义起步,具有鲜明IP的自媒体品牌“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莫言公众号”等,还有数以千万计的自媒体账号,比如视觉志、十点读书等。
第四类,是平台媒体。《纽约时报》出身的乔纳森·格里克(Jonathan Glick)在2014年最早使用了“platisher”这一新词(platform+publisher),用来指平台媒体。
他在《平台媒体的崛起》一文中写道:
不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内容和传播,而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开放式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其各自独到的价值都能够在上面尽情地发挥。Glick JRise of the platishers[EB/OL].(20140207)[20221020].http://www.recodenet/2014/2/7/11623214/riseoftheplatishers
目前,中国的平台媒体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社交型平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以社交关系网络的建构为核心。
二是聚合型平台媒体,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抖音等,以资讯的广泛聚合与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分发为核心。
这些有着“社交基因”+“技术基因”的数字化媒体平台,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的平台所特有的开放性数字内容实体。除了本身作为中介而编织出了巨型的传播网络,再加上依托其上建立的数量庞大的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与自媒体,由此构成了24小时在线、实时滚动更新、分秒即刻分发的新闻生产与信息流通体系。
这些用户量达数亿的巨型平台媒体,建构起强大的社会化传播网络而成为新新闻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塔基和信息枢纽,它们以专业编辑机制与算法推荐机制相结合的数字内容生产、聚合、分发体系,成为重塑中国传媒业生态结构最为显著的力量。
以原创新闻的生产为主的专业媒体,在垂直领域的资讯生产与传播方面具有规模优势的机构媒体,具有独特的社群建构与传播影响力的自媒体,这三种信息生产的主体媒体类型,与具有内容聚合、分发技术、渠道支撑和用户黏性方面整体优势的平台媒体,构成了当下的新新闻生产系统。
尼葛洛庞帝曾说“墨守成规、渐进思想是创造力的最大敌人”,我们看见数字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使媒体世界完全改观。中国的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周宪、许钧更进一步,他们认为:“媒介化的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而这样的媒介融合与文化变迁正是我们将要去拥抱的真宇宙。
基于社会化媒体组织的变革、新闻业生态系统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技术、产业、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变迁,媒体业正在经历的另一个范式转换,各类媒介组织也对媒体行动者与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硬核要求。

场景三全媒体人的技能
我们看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2021年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周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梨视频、抖音等三大类媒体和平台媒体,争相加大了对各类融媒体人才的需求。
那么,一个新新闻生态系统中的全媒体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呢?
我们先从这些媒体机构的招聘启事说起。
一、融媒体编辑与记者
岗位职责:
(1)负责两微两端等融媒体原创稿件策划、采写、制作。
(2)根据运营需求,定期策划执行线上互动活动,提高阅读率与活跃度。
(3)负责App、微信公众号等的运营维护,监控传播效果,定期制作运营报告等。
岗位要求:
(1)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媒体记者、编辑或运营经验,熟悉社交媒体运营刷屏案例。
(2)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能独立策划以用户增长为目的的线上活动。
(3)有敏锐的网络热点捕捉力和全面的内容把控能力,采访写作能力佳。
(4)掌握相关新媒体工具与技术。
(5)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
(6)有严肃媒体从业经验者优先。
二、公众号编辑与运营
岗位职责:
(1)负责微信公众号等原创稿件策划撰写。
(2)根据运营需求,定期策划执行线上互动活动,促进粉丝增长,提高活跃度。
(3)负责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等的运营维护,监控传播效果,定期制作运营报告等。
岗位要求:
(1)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微信编辑或运营经验,熟悉社交媒体运营刷屏案例。
(2)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能独立策划以用户增长为目的的线上活动。
(3)掌握相关新媒体工具与技术。
(4)有敏锐的网络热点捕捉力,阅读面较广,搜索资料和写作能力强。
(5)有高校类公众号运营经验者优先。
三、融媒体内容实习生
岗位职责:
(1)参与音频、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制作。
(2)参与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社交媒体的文案创作。
(3)制作简单的热点事件海报。
(4)配合内容选题,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中英文材料。
岗位要求:
(1)专业不限,熟悉多种社交媒体的内容创作,能拍摄和剪辑音频、视频作品。
(2)写作能力佳,在媒体发表过作品者优先。
看完上面的招聘内容,我们发现:
媒体机构想招聘那些了解全媒体平台并乐意为多个平台生产融合新闻的人,这就意味着你要学会能让你做出最好报道的融媒体方法和技术。
那些能捕捉社会热点,能策划新鲜选题,能实地采访与拍摄;能写出动人的文字报道,能剪辑出好看的短视频,能制作有穿透力的音频;能进行简洁优美的公众号排版,能实施多平台多渠道的运营;能脑洞大开上得了平台,又能真枪实弹下得了战场的超级记者(super journalist),将是最最受欢迎的人。

场景四我也能实操
适宜各媒体平台的融合新闻生产与制作无疑占有了全部江山,融媒体人被推上风口浪尖。
雷军曾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
那么,新的融合新闻报道方式与融媒技术,对于每一个新闻学子来说已是必备的专业素养与核心技能。而这也是本书最终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与成才计划。
除了开篇热身打通经脉、找准方向,本书由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融合新闻思维导图”
从融合新闻的叙事方法入手,以融合新闻生产与发布流程为轴心,以各主流媒体发布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为鲜活案例。
从选题构思与新闻价值判断、采访与拍摄、创作与制作、包装与发布四大环节,分别对由文字报道、新闻图片、视频、音频这四大媒介要素构成的融合新闻报道形态进行详细的分解学习与实践,进而学习如何将融合新闻产品在两微两端进行整体的组合、包装、运用与分发,如何做好平台上的直播以及如何在短视频平台的抖音号与视频号上进行二次创作与发布。
每一环节的融媒体思维运作与作品呈现,都将给予你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干货满满的体验。
>第二部分为“实战技巧:真实案例实操发布”
挑选创作者已完成的优秀融合新闻作品作为案例进行讲解。
第一步是寻找新闻线索,初步判定新闻价值,确定选题的报道角度,拟定采访提纲,拟定拍摄脚本。
第二步是进行现场采访,进行现场摄影、摄像、录音,应对现场困难,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技巧。
第三步是整理素材,进行文字报道的写作、新闻图片的挑选、视频脚本的创作与视频剪辑、音频的录播与制作。
第四步是将完成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在公众号上进行整合编排,进行最后的发布与推送。
关于这四步,本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技巧教学,尤其是如何写出优质的公众号推文,也有每一步的解密。
实操中,将手把手教会你使用Pr和剪映两种视频剪辑软件、音频剪辑软件Au,以及公众号编辑器排版与发布、Ps制作作品海报等多种融媒技艺。
>第三部分为“融媒体作品展示:实力呈现与效果”
举办一个融媒体作品展至关重要,这是对创作者整体实力的呈现,同时也是进入四类媒体机构最好的一块敲门砖。
其中涉及如何设计展览主题,如何制作宣传册子、海报与H5邀请函,如何做好视频号直播与vlog现场视频,如何邀请媒体机构的专业人士、大咖来观展、来看作品,从而点评作品,如何让主流媒体报道作品展,让作品曝光,让更多的媒体组织向你招手。
参与的每个小组必备神器如下:
(1)5~6位小伙伴为一组,建立一个超级记者团队,并取好名号。
(2)每位小伙伴下载Au、Pr、Final Cut Pro、剪映等剪辑软件,熟悉操作,熟悉微信平台编辑器。
(3)每次上课时,提前预习,记下难点问题,老师将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和指导。
(4)每个小组准备好采写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老师进行现场审阅、修改、完善。
实操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32/48/64课时。大致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硬新闻类: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创作
第一步:确定选题
(1)每个小组初步选定2个选题,初步判断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初步拟定新闻点、采访角度。
(2)上课时,每个小组向老师报选题,讨论选题。当确定选题后,拟出采访提纲与拍摄计划。
(3)选题以社会新闻事件为主。
第二步+第三步:采写与创作
每个小组集体采访,共享所有素材,但创作时按照要求,每个成员单独完成每一种类型的报道,具体要求如下。
1.文字报道部分
(1)字数在1 200字左右,以现场目击记为主。
(2)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作,有导语段、新闻主体段、结尾段。
(3)5W1H新闻要素齐备;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注重事实传播。
(4)大标题具有双新闻点,报道有摘要、小标题、消息源、核心句、现场描写、采访对象、引语、新闻背景等。
2.新闻图片部分
(1)拍摄4~6张与文字报道相关的新闻图片。
(2)新闻图片要有现场感、视觉冲击力,包括新闻现场环境、氛围、主体人物、细节、特写等。
(3)为每张图片写下简短的图片说明(简称为图说),图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与行动、署名栏。
3.音频新闻部分
(1)根据文字报道的主要内容,撰写播出稿,制作一条音频新闻。
(2)音频新闻的时长为6分钟以内;具有新闻点,播音清晰,剪辑流畅,节奏感强。
(3)可用直接录播文字报道的方式,加上版头版尾语与垫乐。
(4)也可用原创性音频新闻制作的方式,加上版头版尾语与垫乐、音效。
4.短视频现场新闻部分
(1)根据文字报道的核心内容,以精简化、口语化为标准,撰写视频脚本,制作一条短视频现场新闻。
(2)短视频现场新闻的时长为3分钟以内。
(3)5W1H要素齐备。
(4)具有新闻点、口播词(可有也可无)、同期声、画外音、识别条、字幕,有现场画面、采访对象。
(5)具有硬新闻的叙事逻辑,剪辑流畅、画面精短,垫乐能烘托氛围。
(6)在片头或片尾有媒体logo标识。
第四步:公众号排版与平台发布
(1)每个小组将上面四部分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完成后,带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审阅,并修改。
(2)每个小组将最后的定稿在公众号上排版,排版内容包含文字报道、新闻图片、音频与视频。
(3)排版要求简洁、优美,有视觉表达力,有看点、卖点。
(4)和老师一起审阅,并修改、完善。
(5)将完整作品在各平台发布、推送、分享。
第二阶段软新闻类: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创作
第一步:确定选题
(1)每个小组初步选定2个选题,初步判断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初步拟定新闻点、采访角度。
(2)上课时,每个小组向老师报选题,讨论选题。当确定选题后,拟出采访提纲与拍摄计划。
(3)选题以社会新闻故事、新闻人物、专题报道为主。
第二步+第三步:采写与创作
每个小组集体完成作品采写与制作,具体要求如下。
1文字报道部分
(1)字数在2 500字以内;体裁以新闻故事、人物访谈、专题报道为主。
(2)按照正金字塔结构写作,有导语段、新闻主体段、结尾段;结构层次清晰,新闻逻辑表达能力强。
(3)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主题突出人文性,新闻要素齐全,视角独特,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可读性强,故事性强,人情味浓,情感性强。
(4)能熟练运用大标题、摘要、导语、核心句或核心段、小标题、引语、消息源、新闻背景、视觉化语言、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对话、过渡、结尾升华等技巧。
2新闻图片部分
(1)拍摄6~8张与文字报道相关的连续性新闻图片。
(2)新闻图片要有现场感、视觉冲击力,包括新闻现场环境、氛围、主体人物、细节、特写等。
(3)为每张图片写下简短的图片说明,图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与行动、署名栏。
3音频新闻部分
(1)根据文字报道的主要内容,撰写播出稿,制作一条音频新闻。
(2)音频新闻的时长为12分钟以内;具有新闻点,播音清晰,剪辑流畅,节奏感强。
(3)可用直接录播文字报道的方式,加上版头版尾语与垫乐。
(4)也可用原创性音频新闻制作的方式,或者采访后记的方式,加上版头版尾语与垫乐、音效。
4短视频专题报道部分
(1)根据文字报道的核心内容,以精简化、口语化为标准,撰写视频脚本。
(2)短视频专题报道的时长为3~8分钟,3~5分钟为最佳。
(3)以微故事片、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4)具有新闻点、口播词(可有也可无)、同期声、画外音、识别条、字幕,具有采访人物叙述、现场生活场景。
(5)具有故事类新闻片的叙事技巧,画面剪辑流畅,垫乐、音效能烘托氛围。
(6)有片名,有导视或片花,片尾有媒体logo标识,有制作人员表。
(7)注重情感传播与价值传播。
第四步:公众号排版与平台发布
(1)每个小组将上面四部分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完成后,带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审阅,并修改。
(2)每个小组将最后的定稿在公众号上排版,排版内容包含文字报道、新闻图片、音频与微故事片。
(3)排版要求简洁、优美,有视觉表现力,有相契合的设计风格,有舒适的阅读感;还可有gif动图。
(4)和老师一起审阅,并修改、完善。
(5)将完整作品在公众号上首推,并按照各平台的风格,做适应性发布与推送。
第五步:举办“融媒体新闻作品展”
(1)每个小组设计参展者海报、宣传册子、H5邀请函等。
(2)每个小组以集体创作的作品参展。

小结:我也能
这是一本可以为融合新闻报道树立方法与实务的教材,也是一本可以教会你进行融合新闻报道的选题、采访、拍摄、创作技巧和编辑、包装、发布的有效之书。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检验书中的方法,融动小屏,具备策采编发的核心技能,进而构建出媒体文化生产者的形象。
学习融合新闻最好的方法,是从一些有经验的媒体人身上吸取经验。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一个人能够将自己所经受的历练归纳、提升,再传授给其他人,通常是在四五十岁。
“经验”(experience)与“专家”(expert)这两个词,都有着相同的词根即“检验”。就好比好酒都需要在酒窖中酝酿、发酵,全媒体人的经验与技能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砺才能炉火纯青。
在融媒时代,中国和西方的众多媒体机构中,都有“学习中的新闻媒体部”(The Learning Newsroom)项目,旨在帮助编辑和记者更新知识和技能,从媒体专家那里将总结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年轻的媒体人,帮助他们制作出更好的融合新闻产品。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与从事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科技千变万化的特质,也使得传媒业的工作变得更加迷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变迁。
一个人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有效,停止发展变化的知识最终只能成为僵死的教条,或者课堂上中看不中用的PPT,因此,教育和培训对每一个新闻人保持知识与技能的新鲜度极为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学会做一名挑剔的信息消费者,更要学会制作生产媒体内容的技能,学会做一名媒体内容的积极创造者和传播者。一个多才多艺的全媒体记者永远是学生,要常学习、常实践,不断精进自己的才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
优秀媒体人都深具潜质与天赋,但他们懂得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将天赋和潜质转变为现实的魔法能力,才能具备有意义贡献的社会技能。只有动手实操了,你才会发现本书不仅是一次融媒体之旅,更是一本通往数字化生存的人生笔记。
本书的撰写持续了两年时间,融媒体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报道形态也在不断涌现。感谢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子钞越、邓丽彬、沈思宇、刘延、苏畅、李林飞、李沿蒙以及新闻小行家团队、知了团队在实操部分的撰文和制作,感谢艺术学院插图师王晶的手绘插图。最后,本教材由重庆工商大学提供专项经费资助,特此致谢。
融合新闻的图景已经绘就,大时代里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记录。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说,新媒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前浪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你们,后浪们,会翻滚得更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