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大国与将军
ISBN: 9787218090047
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中东问题专家托马斯·E.里克斯是《华盛顿邮报》的***事记者,主要负责报导美国在海外的*事行动。其足迹遍布索马里、海地、朝鲜、科索沃、波斯尼亚、马其顿、科威特、阿富汗、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国。 早在2000年,里克斯与其团队写下一系列阐述美*如何适应21世纪新需求的文章,他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2002年,在详细报导了美国反恐的初期行动后,里克斯再次荣膺普利策奖。 里克斯著有多本畅销书,包括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大败局》(Fiasco),该书曾角逐普利策奖。
1941年12月12*星期五,**偷袭珍珠港5天后 ,在圣安东尼 奥市灌木丛生的郊区,有一座名为山姆·休斯顿堡的 *事基地,德怀 特·艾森豪威尔此时正坐在这个*事基地的办公室里 。就在10个星期 前,他被升任为准将。这时候电话响了,他听见电话 那头有人说:“艾 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译者注),是你吗?”艾 森豪威尔认出这 是比德尔·史密斯上校的声音,于是他回答说:“是 我。” 史密斯在华盛顿特区的陆*部工作,他有一条信 息要带给这位年轻的准将:乔治·马歇尔命令艾森豪 威尔即刻动身前往华盛顿。 在面对一场战斗、一场大规模战役或者整场战争 时,将领们往往 在主要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手头的大部分重要 工作。马歇尔就 是这样,他在1941年12月12*星期五的时候,就做出 了自己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人事决策。马歇尔相中了德怀 特·艾森豪威尔, 就等于认为艾森豪威尔足以在一场**战争中担任盟 **高指挥官, 并面对即将到来的特殊挑战。 马歇尔见证过**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英法盟 友之间的嫌隙。 数十年来,他也思考过如何才能避免历史重演。他知 道自己需要一个 **的指挥官来执行美*的规章制度;他认为在北美 大陆的美国本土 是安全的,一旦开战,战场将会在海外。这必然意味 着美国要与其他 **的*政界合作,而这些**的目的与利益未必和 美国一致。不管 是谁领导,这个人都必须能在同盟组织内发挥积极作 用,甚至有能力 领导整个盟*。在筛选了数百位可能的候选人之后, 马歇尔*终选择 了艾森豪威尔。 当电话接通时,艾森豪威尔心里一沉。他知道史 密斯打来电话只 意味着一件事。“参谋长要你马上赶来华盛顿。”史 密斯说,“告诉你的 上司,正式命令晚点就到。” 艾森豪威尔问:“要去多久?” 史密斯说:“我不清楚,你赶紧来就是了。” 艾森豪威尔赶紧回家带上妻子为他收拾好的行李 箱,他还不知 道自己正走上一条让他先成为欧洲盟*总司令,而后 成为美国总统的 命运之路。艾森豪威尔被选为美**高指挥官并非偶 然,历史学家 D.K.R.克罗斯威尔评论说:“如果是德拉姆或是另外 一位*官当上了陆 *参谋长,而不是马歇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 *将领们就是另 一批人了。” 刚开始,马歇尔并不了解艾森豪威尔。1940年时 ,艾森豪威尔还 只是在步兵团中担任作战指挥官,而这之前,他一直 担任道格拉斯·麦 克阿瑟的**副官。麦克阿瑟与马歇尔的脾气正好相 反,而且在20世 纪30年代初,麦克阿瑟任陆*参谋长时还曾利用过职 权之便打压马歇 尔。艾森豪威尔在为这位坏脾气的前陆*参谋长效命 时,马歇尔就曾 考虑过他。艾森豪威尔当时籍籍无名,但马歇尔还是 选择了他,考验他, 培养他,让他为*后担任盟**高指挥官一职做好准 备。艾森豪威尔 被选中时,他正在给自己的老朋友乔治·巴顿写信, 希望能谋取一个 指挥职务。艾森豪威尔向老朋友恳求道:“我知道, 自己想在你的师里 指挥一个团,也许只是个奢望,但我**能干得很棒 。” 艾森豪威尔并非**符合马歇尔的设想,尤其是 他没有一个好斗 的名声,而且缺乏作战经验,但他在其他方面的突出 表现弥补了这些 缺陷。现在我们回顾已经过去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 艾森豪威尔总统 时,很容易忽略为什么一个没参加过大战的*官能够 吸引住马歇尔的 目光。马歇尔很清楚地看到,艾森豪威尔老练到了令 人惊讶的地步, 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在二战期间,他的宣传副官将他描述成一个喜欢 通过看廉价商店 里的西部小说来放松的普通人。艾森豪威尔允许甚至 鼓励这样的做法, 但他在回忆录的*后一册中,却反映出他作为一名战 时*官,对自己 的专业拥有极深的造诣,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On War)他整 整读了三遍。在一战之后,有一次,一位朋友问他为 什么读那么多关 于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的书,艾森豪威尔回答说, 因为那些地方将 成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艾森豪威尔游历甚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在巴拿马、菲律宾、 法国以及华盛顿特区附近都居住过一段时间。在质朴 的乡下男孩性格 的背后,艾森豪威尔其实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同时又 雄心勃勃、积极 进取的*事思想家。1920年11月,艾森豪威尔在《步 兵期刊》上发表 的一篇文章让他与上级之间关系紧张,后来他被传唤 至步兵部队长官 跟前,训令他:要么低调些,要么准备上*事法庭。 “具体来说,就是 要求我不得发表任何与固有的步兵条例相悖的言论。 ”也就是说得遵照 固有条例,比如坦克的行进速度必须与步兵保持一致 ,因为陆*坚持 认为坦克的作战任务就是护送步兵。 在二战中,英国的将领们普遍认为艾森豪威尔在 战略上的意见无 足轻重,许多历史学家也持相同看法。但有大量证据 证明,即便不是 战略大师,艾森豪威尔在所处的权力位置上对战略也 有着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在将宏观战略理念转化为可行的作战命令这种 关键任务上。马 歇尔清楚艾森豪威尔对于战略有着无比强大的执行力 ,他坚持认为艾 森豪威尔的工作比谋划战略*加困难。 许多年后,马歇尔回忆起自己在推行“马歇尔计 划”的过程中扮 演的角色时说:“这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但执行的难 度也是不言而喻的。” 换句话说,成功的为将之道所包含的,首先是知道应 该做什么,然后 再寻找合适的人选。这就是一只脚踩在批判性思维的 知识领域,另一 只脚踩在管理与领导的人事领域。简言之,就是想和 做。P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