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蒙田随笔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作者: (法)蒙田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蒙田随笔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ISBN: 9787020166145

作者简介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 ,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随笔集》是他的传世之作,影响深远。英国的莎士比亚和培根曾从其著作中吸取养分。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作家承继了他崇尚理性的体验和思想。在我国,他也引起显著的反响;他的作品不断被重译,一些篇章被收进各种文集、选集中。个别短篇早已入选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课本的教材。

内容简介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随笔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房龙在评价蒙田《随笔集》时说:大臣们的演讲和政治哲学家的论文极少受人欢迎,但蒙田的书却在以智慧之士座谈会的名义下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阅读、翻译和讨论,并且持续达三百多年之久。 德·塞维尼夫人对蒙田的魅力赞不绝口:“我有许多好书,蒙田当属最佳,他们绝对不会愚弄你,你还需要什么呢?” 查理·索雷尔称这部作品是“宫廷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 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伏尔泰在驳斥帕斯卡尔时大声赞美蒙田:“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样朴实描述自己,这是多么可爱的设想!因为他描绘的是人性……” 卢梭对蒙田持保留看法,他不喜欢蒙田起伏多变的文笔。而百科全书派作家则把蒙田当自己人看待。 德利尔指出:“他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 尼扎尔写道:“一系列反映法国精神的杰作是从《随笔集》开始的……” 译本序 我曾经说过:“蒙田作为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散文大家,他的名字在我国不算陌生,如果我仅用寥寥几笔去叙述他的生卒年月及生平大事,写了等于不写,因为《简明社会科学词典》《辞海》等书已有所说明,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介绍总会比我写的要详尽得多,读者径直去参考上述的工具书便可以了,我何必为此再花笔墨?”然而,本书的责任编辑认为,还是写一下为好,一则和本集所属丛书的其他各卷保持体例统一,二则更适应一般读者的要求,因为他们未必都对蒙田的生平有很多了解。我想 想,她的意见也还是对的。那么,我这篇前言就从交代蒙田其人开始吧。 有些作家积极参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亲身经历各种重大事变,命途浮沉起伏,遭遇离奇曲折,其生平就足以构成一部富于戏剧性的令人不断产生悬念的书卷;有些作家著述丰富,出版的作品卷帙浩繁,运用的体裁多姿多彩,其全集往书架一放,就能以其所占的位置傲视其余。蒙田不属于这类作家,他虽处于战乱多发的时代,但其生活却清淡如水;他也算勤于伏案操笔,但终其一生给我们留下的,却只有三卷《散文集》(或译《蒙田随笔》),其中一部分手稿还是由后人整理出版的。 蒙田,又译蒙台涅,1533年2月28日生于法国加斯科涅郡的一个新贵族家庭,父亲学识不高,但却不惜重金为蒙田聘请家庭教师,让他自幼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中学在波尔多就读,毕业后到图卢兹学习法律,后曾任法院推事之职。他侧身于法律界的时间虽然不算太短(约十五年左右),但因法官职业与其性情不近,故并无值得称道的建树。1571年,蒙田正当盛年之时,就回故乡定居,开始《随笔》的写作。此后,在漫长的二十余年光阴,他只有四年担任公职: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长。其余时间,他除了去巴黎、瑞士、意大利作短暂的游历之外,几乎全副身心投到写作散文或随笔中去。要说 蒙田是个“一本书”的作家,我看也不为过。 然而这些散文或说随笔分量很重,它们不但奠定了蒙田作为文学家、散文家的声誉,而且还为他赢得了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的美名。那么作者究竟写了些什么而致令他 的作品成为不朽之作呢? 许多想了解经典作家的人都愿意看看“名著提要”之类的读物,这样可以不读全书,而大概就知其全貌。但读蒙田的散文却无此方便,迄今为止,我还未见到有哪位文学史家给蒙田的散文理出过详尽的脉络,作过全面的提要介绍。蒙田散文的内容驳杂纷繁,枝蔓丛生,往往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章题也常常与本章的内容不大相干,仿佛是作者漫不经心信笔写就似的。你无妨设想一下,如果你和家里人长时间闲聊录下了许多话语,我要你条分缕析地加以归纳整理,会不会容易做到呢?何况蒙田的行文变化多姿, 飘忽无定! 然而,如果你硬要对作品的内容作个粗略归纳的话,倒是可以勉强概括为如下三 个方面的: 一、作者所感觉的自我; 二、他所体会的众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 三、他所理解的当时的现实世界。 至于内中的许多微妙细节,还是请读者尽快跳过这译者“前言”,自己开卷体会吧。 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要出一本《蒙田散文》,纳入“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之中,并想到了我和梁宗岱先生曾经出过一个译本。谢谢编辑的垂顾!宗岱先生斯人已逝,经过那阵“史无前例”的风暴刮得七零八落的残稿片片只能照原样重出了。这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是应当保留下来让广大读者了解的。拙译的部分倒趁此机会作了大幅度的增删、修订,并按原文第一、二、三卷的次序重新作了安排,便于那些想核对原文的读者“按 图索骥”。 曾经读过原译本的读者不难发现,梁译与拙译两部分从文笔到处理方法都不完全统一。比方,梁译中的专名多半自拟,但附有原文,可供读者查照为了方便读者,在编辑过程中,梁译中的译名已按目前定译改过。;拙译的专名尽量依从目前的定译,并尽可能附加注释,方便读者了解其人其事。梁译部分选自第一卷,以译全章的居多,但其中也有一些删节,标题悉照原章的标题;拙译部分按照编选集的要求,第一、二、三卷都在选取之列。可以说,梁译部分是要译全书而未竟全功的留稿,拙译部分则是一个真正的选集。两个部分放在一处,虽然会显得不够和谐,但这样也许更有利于读者较全面了解原 作的风貌。 宗岱师已长眠地下,不可能趁重版此书的机会向读者交代点什么了。我只好限于谈谈“选 集”那部分的考虑。 我们是怎样去选的呢?办法很简单:根据原书各卷各章的顺序,依次选出,于各段之首冠以小标题,提示每段的内容。一部分小标题参考了法国选家的立题,另一部分则从所 选段落的文字摘取,前两方面都找不到合适的余下部分,那就只好由译者自撰了。 我们又按什么标准来定出选段或选文的呢?大体是这样考虑的: 1选较著名的段落;法国选家已选的,许多就成为这次选本的重要依据。 2选较贴近中国读者的内容;蒙田散文中不少涉及古人古事,我国读者无此文化背景, 一般不好理解,而且也不会感兴趣,我们选时对此只好割爱。 3选定几章全章照译;如果全书都是选段,读者就会看不到蒙田作品中全章的面貌如何。因此我们每卷都有全章照选的,如第一卷的第八章《谈闲散》,第二十二章《此得益,则彼受损》,第五十三章《关于恺撒的一句话》;第二卷的第二十六章《谈大拇指》;第三卷的第三章《谈三种交往》。尽管我们选全章时尽量选简短的,但由于照顾各卷都 有入选者,因此各章的长短有时差别极大,蒙田原文如此,只能从之。 此次结集的时候,我对梁译部分标明引文出处的专名作了改动,以求全书统一,个别误植的名字,我也核对两个版本以上的原文,把它订正过来了。宗岱师如果还在世的话,我想是会认可学生这一工作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免得读者张冠李戴或误认一人为两人。 至于文内所用的专名,限于时间和精力,这回就无暇顾及了。 拙译部分,小女迅余也参加了一些工作,在这里也应作个交代。 蒙田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是传世之作,他在《告读者》的开篇中就已指出:他写此书的目的是奉献给自己的亲友,以便他们日后能够重温他的为人和个性的一些特征,由此而获得对他更全面、更真切的了解。蒙田后来所引述的贺拉斯的诗句我认为正反映了他 本人的写作心境:他像告诉知心朋友那样, 把秘密都倾注在写作上。 作品是他苦和乐的知己。 一生的境况都描绘出来, 犹如记在许愿的神牌上。 ——贺拉斯(见《谈看待自己》)他在第三卷的第九章中更作了明确的交代:“我写此书只为少数人,而且不图留传久远。如果此书的题材足以耐久,那就应当使用一种较为稳定的语言。”(见《我的书》;“较为稳定的语言”指的是拉丁语。当时作为法兰西民族语的法语尚在形成时期,不少重要著作仍用拉丁语写作)。今天有人认为蒙田关于写此书不是为了“赢得荣誉”的表白,“有点矫情”,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蒙田不故作高深、不进行说教、不自我拔高的平和谦逊态度,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蒙田也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是定型之作,他总认为自己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也不断改变自己:即便就我自己所写的东西来说吧,我也有许多时候体会不出原先的想法。我不知道自己想说的是什么。我费神去修改一下,要放进一点新意思,因为已失掉原来 更有价值的含义。 我不断前进,复又折回,反反复复。我的思想总不能笔直前行,它飘忽无定,东游西串。 宛如大海上一叶扁舟,在狂怒的风暴中漂流。——卡图卢斯(见《飘忽无定》) 由此可见,蒙田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周密的、前后一贯的思想。蒙田并不讳言:“我在这里利用各种机会尝试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倘若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问题,我就试着去应用,像是远远探测徒步涉水渡河……”(见《尝试判断》)。 临末,还要多一句不算多余的话:书中的不善之处,敬请读者和识者批评指正。 黄建华 1999年4月25日于广外大校园 第一部分 梁宗岱译 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当我们所冒犯的人手操我们的生死大权,可以任意报复时,最普通的感化他们的办法自然是投降以引动他们的怜恤和悲悯。可是与之相反的勇敢与刚毅,有时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威尔斯亲王爱德华爱德华(1330—1376),百年战争时期英国的优秀将领之一。据说,在那场攻打利摩日的战事中,他并未赦免城中的居民,而只饶了三名法国将领。曾经长期统治我们的吉耶纳吉耶纳,法国旧地区名。,他的禀赋和遭遇都具有许多显赫的伟大德行。有一次受了利摩日人很大的冒犯,他以武力取其城,肆意屠杀。那些刀斧手下的老百姓及妇孺们的号啕、跪拜与哀求都不能令他罢手。直至他走到城中心,遥见三个法国将领毫不畏怯地抵抗那胜利之师的进攻,对于这意外勇敢的钦羡及尊敬立刻挫折了他那盛怒的锋芒,于是,为了这三个人,他赦免了全城的居民。 伊庇鲁斯伊庇鲁斯,古希腊地区名,在现今希腊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太子斯坎德培斯坎德培(1403—1468),阿尔巴尼亚国王。尾随着他手下一个兵士,要把他杀掉。这兵士用恳恳哀求与乞怜去平息他的怒气,终于毅然在尽头处握住利剑等他。他的主人见他能够下这么一个可敬的决心,马上息怒,宽赦了他的罪。那些不识太子超凡的英勇与膂力的人或可以对这榜样有旁的解释。 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1093—1152),日耳曼皇帝(1138—1152在位)。围攻巴伐利亚的盖尔夫公爵,无论人们给予他怎样卑鄙怯懦的满足都不肯和解,只许那些同公爵一起被围的士大夫的夫人们出城,以保存她们的贞节,并且任她们把所能随身带走的东西都带出去。她们一个个从容不迫地把她们的丈夫、儿子甚至公爵驮在背上。康拉德皇帝被她们这种女性的勇气感动得竟欢喜地哭了起来,解除了他对于公爵的怨恨及仇雠,从那时起,便以人道对待公爵及其子民了。 这两种方法都很容易感动我,因为我的心对于慈悲及怜悯是不可思议的软,软到这般程度。据我的意见,恻隐心感动我比尊敬心来得更自然,虽然那些苦行派的哲人把怜悯看做一种恶德;他们主张我们救济苦难中的人,却不许我们与其有同感。 我觉得上面所举的许多例子真是再好不过,因为我们看见这些灵魂被这两种方式轮流袭击与磨炼,对于一种兀不为动,却屈服于其他一种。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因恻隐而动心的是温柔、驯良和软弱的标志,所以那些天性比较柔弱的如妇人孺子及俗人比较容易受感动;至于那些轻蔑眼泪与哀求,单让步给那由于对勇敢的神圣影像而起尊敬心的,则是一颗倔强不挠的灵魂的标志,他们是崇尚那大丈夫的刚毅气概的。 不过对于比较狭隘的灵魂,钦羡与惊讶亦可以发生同样的效力。试看底比斯底比斯,古希腊城邦,曾称霸希腊,后为马其顿所灭。的人民:他们指责他们俘虏的两个将军拒不交代他们的职务;不肯赦免派洛皮德派洛皮德(?—前364),古希腊底比斯统帅和政治家。,因为他被他们的控告所屈服,只是祈求和哀诉,以图救护自己。反之,伊巴密浓达伊巴密浓达(约前410—前362),古希腊底比斯统帅和政治家。理直气壮地缕述他任内所建立的功绩,傲岸而且骄矜地责备他的百姓,他们不仅自发地为之喝彩叫好,并且在对这位将军英勇的高声颂扬中自行散去。 老狄奥尼西奥斯老狄奥尼西奥斯(约前430—前367),锡拉库萨君主(前405—前367在位),曾征服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使锡拉库萨成为希腊以西最强大的城邦。,经过了长期与极端的困难才攻破瑞史城,并且俘虏了那坚垒抗拒的守城将菲通(一个极高尚的豪杰),决意给他一个残酷的报复以为戒。他首先对菲通描述他前一天怎样把他儿子和亲戚溺死,菲通只回答说他们比他早快活了一天;然后他又剥去菲通的衣裳,把他交给刽子手,凶残而卑鄙地拖他游街,并且加以种种暴虐的侮辱。菲通并不丧胆,反而毫不动容地高声追述他那可宝贵的光荣的死因——为了不肯把他的乡土交给一个暴君之手。他们又把神灵快降的惩罚恐吓他。狄奥尼西奥斯从他的兵士眼里看出这败将的放言以及对于他们的领袖与胜利的藐视不仅没有使他们愤慨,而且使他们由对于这稀有的英勇的惊讶而心软,而谋叛,差不多要将菲通从他的卫队手里抢出来,于是下令停止这场酷刑,暗中遣人把他溺死在海里。 人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虚幻、飘忽多端的动物,想在他身上树立一个永恒与划一的意见实在不容易。试看庞培庞培(前106—前48),古罗马将军与政治家。非常怀恨马墨提奥城,可是为了城内一个叫芝诺的公民情愿独自承担全城的罪过,以及替众人受刑的勇敢与豪气而赦免了全城。至于苏拉苏拉(前138—前78),古罗马独裁者。的食客为佩鲁贾城显出同样的忠勇却于己于人都一无所获。 更有与我先前所举的例子正好相反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前356—前323),马其顿国王,曾建亚历山大帝国。,原是最勇敢同时又非常宽待他的仇敌的人,经过了无数的困难才攻破加沙城,碰着守城将贝蒂斯。这守城将的勇敢,亚历山大曾在围城之际亲见他立了许多奇勋,现在虽然脱离了他的军队,武器寸断而且满身鲜血淋漓,仍旧在他的敌人马其顿人的重围中独自苦战。激于这场胜利的代价过高(因为除了种种的损失外,他自己还身受两伤),亚历山大对他的敌人说:“你将不能如愿而死,贝蒂斯,你要尝尽种种为俘虏而设的痛苦。”贝蒂斯对这威吓只答以傲岸的镇定。亚历山大对他的骄傲与刚愎的缄默,气愤愤地说:“他怎么不屈膝?他怎么不哀求?无论如何我都要战胜你的缄默,即使我不能从你那里挖出一句话,至少也得要挖出一些呻吟。”于是由愤恨变成狂怒,他下令刺穿贝蒂斯的脚跟,把他系在牛车后面,任他四肢磔裂地生生拖死。 是否因为他太习惯于勇敢,觉得没有什么可惊羡,因而没有什么可宝贵的呢?还是他以为这是他个人特殊的长处,看见别人达到同样的高度不能不生妒忌与嫉恶呢?还是他的暴怒天然猛烈不容抗拒呢?真的,如果他能制裁他的暴怒,我们相信他夺取底比斯城之役已经这样做了,当他目睹许多勇士完全丧失了公共防御之后,一个个引颈就刎,不下六千人当中,没有一个肯逃避或乞怜,反而在街上到处找那胜利的敌人碰头,希求得到光荣的死。没有一个为了他的创伤而丧胆,不趁着最后一口气去进行报复,用绝望的武器去找寻敌人的死以偿自身之死。可是这英勇的惨剧并不能软化亚历山大的心,整天的悠长也不足以消解他那报复的狂渴。这场屠戮直至流尽了最后一滴可流的血才停止,只留下三万老弱妇孺及无武器的人做奴隶。论悲哀 我是最能免除悲哀的人。我既不爱它,也不重视它,虽然大家差不多都无异议地另眼看待它。他们把它加在智慧、道德和良心的身上:多古怪笨拙的装饰品!意大利人名之曰“恶意”意大利文Tvistezza包含“悲哀”和“恶意”两个意思。,实在准确得多,因为那永远是一种有害的愚笨的品质。斯多噶哲学斯多噶哲学,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兴盛起来的一派哲学思想。把它当做卑下与怯懦,禁止它的哲人怀有这种情感。 可是传记载埃及国王普萨梅尼图斯被波斯王康比泽大败和俘虏之后,看见他那被俘虏的女儿穿着婢女的服装汲水,他的朋友无不痛苦悲号,他却默不作声,双眼注视着地下;继而又看见他儿子被拉上断头台,他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态度;可是一瞥见他的奴仆在俘虏群中被驱逐,就马上乱敲自己的头,显出万分的哀痛来。 这故事可以和最近我们一个王子的遭遇并提:他从特朗特得到他长兄的死耗,继而又得到他二哥的死耗(长兄是全家的依靠和光荣,二哥又是阖家的第二希望),他都保持着十分的镇静。几天后一个仆人死去,他反而抑制不住,纵情痛哭呼号,以至见者无不以为只有这最后的摇撼才触着他的命根。事实是:已经充满了悲哀了,最轻微的增添亦可冲破他容忍的樊篱。这同样的解释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第一个故事,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的后半段:据道,康比泽问普萨梅尼图为什么他对于亲生儿女的命运兀不为动,却这般经不起他朋友的灾难。他答道:只有这最后的忧伤能用眼泪发泄出来,起初两个是超出表现的力量的。 关于这个话题,我偶然想起一个古代画家的作品:他画伊菲革涅亚伊菲革涅亚,希腊神话中人物,其父阿伽门农因冒犯女神遭到报复,去特洛伊远征船队不能起航,大预言家要阿伽门农将女儿作为牺牲献给女神。在祭坛上,女神赦免了伊菲革涅亚。的牺牲,要按当时在座的人对于这无罪的美女的关系深浅来表现各人的哀感。当他画到死者的父亲时,已经用尽他的艺术的最后法宝了,只画他掩着双脸,仿佛没有什么形态能够表示这哀感的程度似的。为了同样的缘故,诗人们描写那相继丧失七男七女的母亲尼俄柏尼俄柏,希腊神话中人物,底比斯王安菲翁的王后,因笑话阿波罗的母亲,遭阿波罗报复,将其子女全部射死。她因此每天哭泣,最后宙斯把她变成石像。,想象她化为顽石,被悲痛所凝结。 真的,痛楚的效力,到了极点,必定使我们的灵魂仓皇失措,行动不得自由。当我们骤然得到一个噩耗的警告时,我们感到周身麻木、瘫软以及举动都被束缚似的,直至我们的灵魂融作眼泪与恸哭之后,才仿佛把自己排解及释放,觉得轻松与自在:直至声音从悲哀中冲出一条路。 先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后为德国皇帝。国王在布特与匈牙利国王的遗孀作战,德国的拉衣思厄将军看见从战场上抬回来一个骑士,这骑士大家都亲眼看见他在阵上显出异常的勇武,将军跟着大众为他叹息,同大众一起要认出他是谁;等到脱掉他的盔甲时,却发现是他自己的儿子,在震天动地的哭声中,他独自不声不响兀立着,定睛凝视着那尸首,直到极度的悲哀冰冻他生命的血液,使他僵死在地上。说得出热度的火, 必定是极柔弱的火。 而且,在过度的猛烈与焚烧着的热情里,亦不适于抒发我们的哀怨与悦服:那时候的灵魂给深沉的思想所禁压,身体也给爱情弄得颓唐和憔悴。所以有时使产生那突然袭击情人们的无端的晕眩,与那由极端的热烈、在享乐最深的当儿,沁入他们的肌骨的冰冷。一切容人寻味及消化的情感都不过是平庸的情感,小哀喋喋,大哀默默。 版权页 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ESSAIS 据Editions Gallimard,Paris,1970年版本译出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蒙田随笔集/(法)蒙田著;梁宗岱,黄建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ISBN 978-7-02-016614-5 Ⅰ①蒙…Ⅱ①蒙…②梁…③黄…Ⅲ①随笔—作品集—法国—中世纪Ⅳ①I565.6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71353号 策划编辑王瑞琴 责任编辑黄凌霞 装帧设计刘静 责任印制王重艺 出版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100705 印刷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数232千字 开本850毫米×1168毫米1/32 印张11.25插页3 印数1—4000 版次2005年1月北京第1版 印次2022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978-7-02-016614-5 定价55.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