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百家讲坛
作者简介
厉华,文博研究馆员。现任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馆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奖。2004年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2007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重庆市新中国建国60周年突出贡献奖。 代表著作:《红岩魂——来自白公馆、渣滓洞的报告》、《红岩魂——来自歌乐山的报告》、《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研究与保护利用》、《风雨白公馆》、《路在脚下》、《再铸红岩魂》。
内容简介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 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 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 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 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 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 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 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 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 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 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 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 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 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 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 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 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 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 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 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 《红岩》中 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 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 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 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 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 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 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 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 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 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 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 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 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 最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 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 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 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 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 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 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 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 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 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最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 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 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 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 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 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 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 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 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 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 ‘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最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 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 名作家马识途。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