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煤炭工业
原售价: 36.80
折扣价: 20.70
折扣购买: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国学经典丛书
ISBN: 9787502047160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止戈为武,楚庄王称霸诸侯 慎战与备战,是孙子战争观的主要表现。慎战, 即慎重地对待战争;备战,即要做 好战争的准备。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直接 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 此,对待可能遭到的侵略,务必要未雨绸缪,早做准 备;如果要发动战争,更是需要慎重 考虑。 孙子的战争观在以后的篇章中也有所体现。如在 《火攻篇》中,孙子说:“主不可以 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其后又告诫说:“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可见 ,孙子对待战争的慎重。 孙子的这一战争观,早已为古今战争实践所证明 。楚庄王因为“慎战”而称霸诸侯, 便是最好的例证。 春秋时期,列国征战不断,大国国君争当霸主。 其中,有一位曾经威震诸侯列国、饮 马黄河的著名国君,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继承王位之后,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极 为强盛,具备了称霸中原的实力。因 此,楚庄王开始推行自己的霸业,把进攻的矛头指向 了地处中原大地的郑国。 公元前597年,楚国开始讨伐郑国。晋国为了救 援郑国,派大将苟林父前往救郑,但 是,还没有等晋军渡过黄河,郑国就已经投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晋军渡河的话,晋、楚两国 的军队就直接交锋了,因此晋军内部 出现了分歧。主帅荀林父认为当前楚军锋芒正盛,晋 军没有多少胜算,应该撤军回国;但 是副统帅先毅却认为这一仗关系到晋国的霸主地位, 必须与楚国交战。 在晋军意见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刚愎自用的先毅 就单独率一支军队渡过了黄河,准备 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也只得引兵渡河。 楚庄王听说晋军已渡黄河,急忙商量对策。大臣 孙叔敖提议与晋军讲和,楚庄王感觉 直接与晋军作战,也无绝对胜算,于是就同意了。 可是,当楚国的议和使者来到晋军大营说明来意 时,晋军主战的将领却一个个跳出来 大骂楚国使者,并威胁要楚国使者的项上人头,吓得 楚国使者逃窜而回。 楚庄王听完使者的回报,认识到与晋国这一战无 法避免,于是马上召集大臣商议 对策。大臣伍参认为,与晋军交战,一定会取胜。他 说:“晋军统帅苟林父担任三军统 帅时间不长,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中军副 帅先毅,自恃数世战功,根本不听 荀林父的号令。晋军内部政令不统一,先毅又刚愎自 用,容易急躁冒进,我们可以以计 取胜。”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建议,马上出击,准备给还 没有立稳脚跟的晋军以沉重打击。楚 军一方面派军诱使急躁的先毅主动出击,分散晋军的 兵力。一方面派兵偷袭晋军大营。结 果,大营里的晋军,猛然面对来势凶猛的楚军,惊慌 失措,很快就在楚军的进攻下变得混 乱不堪。 荀林父见大势已去,下令赶紧渡过黄河,企图以 天险抵挡楚军,但是楚军已经杀到眼 前,晋军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撤退。混乱中,为了抢 船渡河,晋军内部自相残杀。此战, 晋军大败,损失惨重。 战后,有大臣建议楚庄王,说:“大王,我们获 得这次胜利,意义非常重大,从此我 们扬威中原了。因此,我们应该在这里建立一个纪念 物,来记载您的武功,留到以后给楚 国的子孙们看看,让他们不要忘记了先人的武功。” 楚庄王却说:“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要知道战 争不只是为了宣扬我们的武,武功应 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 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 加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皆有死伤,百姓 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种 也没有,用什么留给子孙!你看这‘武’字,它是由 ‘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它分 明就是告诉我们‘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 是真正的武功。” 于是,楚庄王只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就率军 回国了。 止戈为武,是楚庄王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之后对 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楚庄王采用 “德”“刑”并用的政策,使得各诸侯国心悦诚服, 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春秋霸业。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