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口腔正畸学(供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使用第2版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
ISBN: 9787030405944
第1章 绪论
1.错畸形的概念。
2.错畸形的发病率及危害。
3.错畸形的常用矫治方法。
4.错畸形的矫治标准和目标。
口腔正畸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错畸形进行系统地探查、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科学、实用、简便的手段,使还没有发生的错畸形得到预防和遏制;使已经发生的错畸形经过矫治达到或接近正常,满足人们对口腔颌面部的生理健康和美的需求。
一、口腔正畸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口腔正畸学(orthodontics)是研究错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错畸形(malocclusion)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异常等)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的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等)。世界卫生组织把错畸形定义为“牙面异常”(handicapping dentofacial anomaly)。
3.个别正常(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有轻微的错畸形,但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可确定为正常,而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彼此之间又有所不同,故称为个别正常。
4.理想正常(ideal normal occlusion)由Angle提出来的概念,即上下颌牙齿完整,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关系非常理想,称为理想正常。
近代口腔正畸学的奠基人——Angle
美国学者Angle是公认的口腔正畸学奠基人。他对口腔正畸学的突出贡献是:把口腔正畸学从口腔医学中分离出来,形成口腔医学新的分支学科;创立了简明易学的Angle错畸形分类法,并得以广泛使用;创立了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体系,沿用至今。
二、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460~前377年,古希腊学者Hippocrates对牙颌颅面畸形已有论述。公元1世纪时,罗马医生Celsus教人用手指矫正错位牙,被认为是最早的矫治技术。1728年,法国医师Fauchard首先报道使用机械性矫正器。1771年,英国Lfunter出版了第一本包含口腔正畸内容的书籍。
近代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Edward H.Angle不但创立了口腔正畸学,提出了Angle错畸形分类法(1899),而且先后于1907、1912、1915年提出了E型弓、钉管弓(pin and tube appliance)、带状弓(ribbon arch appliance)矫治技术,并在1928年发表了有关方丝弓矫治技术(edgewise appliance)理论,确立了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体系。这项技术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Angle为近代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和矫治技术奠定了基础。此外,Angle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把他所创立的固定矫治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1940年,美国Tweed医生提出的减数拔牙矫治理论,不但改变了人们对面部审美的观念,也极大地降低了错复发率;1961年,澳大利亚Begg医生以差动力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1976年,美国Andrews医生发表的预成序列弯曲方丝弓矫正技术(straight wire technics),使固定矫治技术迈入了直丝弓矫治时代。
在口腔正畸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学者们以口周肌力为矫治力源,在功能性矫正器应用方面,做出了明显贡献。1936年挪威的Andresen和Houpl首先提出的Activator功能矫正器,1950年Balters发明的Bionator及1960年德国Frankel设计的功能矫正器,已成为现代错畸形矫治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因历史原因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燮均、陈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们,开创了中国的口腔正畸事业。他们为口腔正畸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正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毛燮均教授在北京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口腔正畸专科诊室;他从演化、遗传等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了错畸形的发生、发展,为口腔正畸学注入了新的生物学内容;他还提出了以症状、机制、矫治原则三结合的毛氏错畸形分类法。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临床上矫治错畸形主要以活动矫治技术为主。因此,在活动矫治器矫治各类错畸形上,我国具有独特的经验。70年代末,我国开始成立了独立的口腔正畸学教研室,并正式成为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生的学科。80年代初,方丝弓、细丝弓固定矫正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于正畸临床,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伴随改革开放浪潮,也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目前,固定矫治技术已成为我国各级口腔正畸医师矫治错畸形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一些改良的低摩擦力矫治技术、舌侧矫治技术、无弓丝矫治技术等在临床开始广泛使用。由于我国儿童的错畸形发生率达70%左右,随着生活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正畸治疗的儿童越来越多,因此,加速发展我国口腔正畸学事业,提升正畸诊疗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国口腔正畸的奠基人——毛燮均
毛燮均教授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口腔正畸专科诊疗室,提出了以症状、发病机制、矫治原则三结合的毛氏错畸形分类法,为中国的口腔正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错畸形的患病率
错畸形是口腔科三大常见疾病(龋齿、牙周病和错畸形)之一,而且伴随时间的推移,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有关错畸形的流行病学调查尚无统一标准,故错畸形患病率的相关报道差异较大。国内几个城市错畸形的调查,虽然均选择个别正常作为标准,但具体参照的指标和内容不统一,报道结果为29.33%~48.87%(表1-1)。
2000年,傅民魁教授等对全国7个地区25392名青少年、儿童以个别正常为标准的错畸形调查,调查结果按Angle错畸形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乳牙期为51.84%,替牙期为71.21%,恒牙期为72.92%。患病率同比20世纪60年代呈上升趋势。
国外错畸形知多少?
国外报道的错畸形发病率(以个别正常为标准),美国白人65.3%,美国黑人73.0%,英国32.7%,希腊42.0%,埃及65.7%,印度65.5%,土耳其30.0%,前南斯拉夫28.0%。
四、错畸形的危害性
1.影响颌、面的生长发育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错畸形,将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如颜面中1/3的凹陷和下颌前突畸形、面部发育不对称等。
2.影响口腔健康 牙齿因拥挤错位不易自洁,易引起龋病及牙周组织炎症,或因牙齿错位而造成牙周创伤等。
3.影响口腔功能 严重的错畸形可以影响口腔正常功能。如前牙开造成发音的异常;后牙锁、开可影响咀嚼功能;严重下颌前突则造成吞咽异常;严重下颌后缩则影响正常呼吸;错畸形还可影响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造成器质性病变等。
4.影响容貌美观及心理健康 错畸形直接影响容貌美观,如开唇露齿、双颌前突、长面或短面畸形等。这类患者常因面部畸形有碍美观而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性格扭曲。
5.全身性危害 错畸形不但对牙颌颅面的局部造成危害,而且亦伤及全身。如因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及胃肠疾病等。
五、错畸形的矫治时机
临床上经常见到因误导而延误治疗时机的病例。有些患者若在畸形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使畸形更加严重,治疗更加困难。把握矫治时机不仅考虑牙的发育时期,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
(一)矫治时机与牙发育期
根据不同牙发育时期及错畸形的病因机制,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乳牙期(3~6岁)
(1)前牙反,下颌前突。
(2)后牙反。
(3)严重深覆,远中。
(4)凡妨碍、颌、面正常发育及正常功能的错畸形,如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开、下颌前突等。
2.替牙期(7~12岁)
(1)前牙反。
(2)后牙锁,反。
(3)第一恒磨牙严重错位。
(4)个别牙严重错位(包括因多生牙而引起的)。
(5)上下牙弓间关系错乱。
(6)不良习惯未破除造成的各类错。
(7)上中切牙间隙在侧切牙已萌出而不能关闭者。
替牙期因正值颌骨牙弓快速发育期,因此矫治器设计应以不妨碍牙颌生长发育为原则,戴矫治器时间不宜过长,矫治力也应轻柔。
3.恒牙期(12~18岁)第二恒磨牙一般于12岁左右萌出,被认为是矫治的最好时机。因第二恒磨牙萌出后,牙弓及面部宽度基本不再增加,的发育基本上已达最后阶段;当第三磨牙萌出时,仅有牙弓长度稍有增加,对面部改变影响不大。因此,这个时期的诊断比较容易明确,所以,绝大多数错畸形应在此期积极进行治疗。
(二)矫治时机与年龄、性别
年龄也是把握矫治时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骨质生长活跃,矫治效果较好。同时应考虑到错的类型,如影响生长发育的早期骨性畸,矫治越早越好。成年后骨质为代偿性增生,颌骨生长发育停止,矫治效果不如儿童好,且时间也长。由于男女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快速期不同,女孩较男孩早,因此,女孩矫治的时间应比男孩稍早一些。
快速增长期与矫治时机
第一快速期为出生后3周至7个月,此期乳牙萌出;第二快速期为4~7岁,此期第一恒磨牙萌出;第三快速期为11~13岁,此期第二恒磨牙萌出;第四快速期为16~19岁,此期第三恒磨牙萌出;其中的第二、三快速期对口腔正畸临床意义较大。
(三)矫治时机与健康状况
口腔局部和全身的健康状况,对矫治时机、进程及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局部和全身状态好,组织变化正常,可以较好地把握其治疗时机和效果。局部的炎症和全身慢性病等,对治疗时机、牙的移动、骨的改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应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后,再进行矫治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