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增订版)

西南联大行思录(增订版)
作者: 张曼菱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7.40
折扣购买: 西南联大行思录(增订版)
ISBN: 9787108064554

作者简介

张曼菱,云南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成名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改编为电影《青春祭》。1998年回云南工作,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创作有小说《唱着来唱着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忆录《中国布衣》《北大回忆》,评论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史话《西南联大行思录》等。制作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音像制品《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

内容简介

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选择。” 在“国难”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最终构成了一个民 族的选择。 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对中国发动了 大举进攻。 然而,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眼中,这反而是“好事 ”。闻一多在信中对妻子就说过这样的意思: “七七事变”意味着中国的全面抗战必须爆发了,那 种苟延的耻辱局面从此结束。是生还是死,已经不容再回 避。 入侵者自北而入,随着北平古都的沦陷,机关、学校 、各类事业与团体开始撤离,形成滚滚巨流。在中国大地 上,你可以称为“逃难”。然而,这些人不仅仅是在逃, 他们带走了大量的设施、书籍以及一切为民族复兴所必需 的物资与人才。他们是怀着在另一条战线上献身的斗争意 志离去的。 人们暂时地让出了自己的家园国土,但是他们并没有 放弃这个民族生存的信念和力量。 国家还在。人民在,信念在。 这就是“南迁”。 在这滚滚的巨流中,北大、清华、南开是一群特殊的 团体。 这三校,本来就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领军团队。他们直 接受到最高层的关照与指挥。三位校长与蒋介石及高层人 物都关系密切。三位校长之间有着亲密的学缘关系,感情 、信念牢不可破。 日寇入侵前夕,这三所最高学府都正在进入它们的黄 金时段,不仅有着卓越的领导人,体制已臻完整,校风各 自鲜明。其勃勃生机,可谓后世无及。 在西南联大校歌里,将三校南迁的过程列为:“辞宫 阙”“驻衡湘”“在山城”。 这样划分是有其历史内涵的。这是一个地理转移的过 程,一个空间与时间的路线;而在这窘迫的过程中,完成 了这群学人在观念、精神和相互关系上的磨合认同;完成 了他们在国难面前的精神转变与文化抵抗的准备,从而为 下面的八年坚守,打下了一个充分坚实的基础。 国难逼迫中国高层知识界走出象牙塔,踏上重归民间 的文化之旅。当史家陈寅恪怀着丧父失家的哀痛,随学校 来到滇南重镇蒙自时,他写下了“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 端可待来生”这样悲观的诗句。这里面既有国力战况现实 悬殊的原因,也有作为一个近代世家所承受的历史悲凉感 ,和陈先生在撤离时丧失典籍、眼疾危重的沉痛悲愤。 而南迁,终于没有变成“南渡”。 陈寅恪过悲的预感并没有成为现实。20世纪在中国发 生的战难,最后以国际性的大胜利为结局。后人于是把光 复后的返乡,按陈先生的诗句称为“北归”。 抗日战争,一面是遍及北中国的南迁,一面是中国正 在走进时代大潮流,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和对古老资源的整 合,终于与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并肩为反抗法西斯 而战斗,直到最后胜利。中国,因为将士与人民的英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