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作者: 郭建龙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36
折扣购买: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ISBN: 9787545916126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之《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以及“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内容简介

所有战争都是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所失。由于战争的损耗,即便所得的一方,也要遭受巨大损失。在整体上,战争对整个人类造成的是破坏和伤痛。人类不得不通过战争重新分配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博弈。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战争有且只有一个好处:将国家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市场。在这里,国家统一只是手段,市场统一才是人类的福祉。 ※ 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认知大都来自那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地利。所谓天时,更多是战术层面把握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人和也并非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只有地理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论山脉,从人类出现后就基本上没有变化;如果说水体,在几十年里也是相对固定的。 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军事战略家,首先是一个精通地理的人。当刘邦进入咸阳时,萧何首先想到的是进入秦宫室将天下图籍搜走,就是为了了解地理关隘的所在,为后来的楚汉战争指明了战略方向。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著名,在于他率先将南方的地理纳入战略考量,制订了从南方如何反制北方,甚至统一北方的战略。在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从关中和中原出发,才能获得天下,诸葛亮的策略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却极大地丰富了南方战略,使得他之后的军事家都必须在他的基础上重新制订全国战略。 本书所考察的,就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军事战略,并试图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因素。 ※ 中国的军事战略演化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及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 ※ 本书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的详细演化过程,探讨每一个时代的军事关键点,寻找那些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秘密。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中央王朝如何成长,直到成为现在中国的模样。 本书与传统的军事史书有两大区别: 第一,本书既不探讨三十六计,也不强调民心可用,而是从技术化的角度出发,聚焦于最不易变的地理因素,旁及其他,来叙述中国两千年的军事战略演化史。这样做,是想让读者在读历史时,不光是看热闹,而是知道每一场战争背后的逻辑所在。只有了解了客观的历史,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阅读本书,实际上是理解中国地理的一个过程,从关中出发,直到新疆、西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更加理解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悲喜剧,并在谈论中国现状时,也更能理解它的演化和逻辑所在。 ※ 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中,地理是讨论战争问题的基础。本书的目的,就是抛弃掉那些主观的成分,讨论中国的地理在历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每次战争的具体逻辑,引导读者了解战争背后的客观事实。 ※ 我们常说,在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误,就像蒙古人的奇袭,最终却毁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这就是人和因素。 但人们对这句话过于迷信,就容易产生反作用,过分地去强调人和,而忽略了战争中更多的客观因素。把战争理解为一种情绪的鼓动,或者精神式传销,只要有了士气,一切都迎刃而解,至于其余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不需要深究。 实际上,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基础的要素就是地理。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他因素都是变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对固定的。天时是不固定的,虽然季节有规律,但天气每天都在变。所谓人和,也充满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静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规律,就可以计划一场战争,至于人和、天时,都是在根据地理制订了作战计划之后,才去考虑的因素。 ※ 但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是逐渐升级的。比如,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华夏民族的征服从三代时期的陕西、河南开始,地图逐渐打开,到了战国,加入了华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也进入了古人的视野。至于长江成为战争中的一极,已经是三国时期的事了。宋元时期,西南、东北也进入了战争考量,现代的疆域才逐渐形成。 在每一个时代,地理规模的不同,导致地理特征也有区别。而这些地理特征,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地理不见得是决定因素,却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 本书试图分析的,不是人们早已经翻烂了的《孙子兵法》,而是利用具体的战争,引导人们熟悉中国的战争地理,理解在秦汉时期为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什么那么高瞻远瞩,南北朝时期的长江争夺战,安史之乱的睢阳坚守,这些战争之所以如此发生,其背后的逻辑都在于地理所带来的大战略。 ※ 写作时,许多访问时的场景总是在眼前闪现,其中最难忘的有三个。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我走访燕国故地时,看到的满地古代战士的头颅。 在河北省易县,这里是著名的燕下都所在。县城之南,当年的都城还有迹可循。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燕下都南面的几座高大土冢。这些土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旁边,两千多年来没有人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土冢之下一共埋藏着数万颗人类的头颅。 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利用战败者的头颅垒金字塔的传统,这些金字塔有一个名字:京观。河北易县的土冢可能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京观。这些人头属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不幸的是,当我来到现场,却发现这些土冢都遭到了盗掘。在土冢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人类头骨碎片,大部分都碎了,但很多还能看出来圆圆的形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碎片都变成了软绵绵的一团,用手一碰就会粉碎。随着被盗掘,保存两千年的遗迹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唯一能够长久保留的是人类的牙齿。在现场还散布着大量的牙齿,它们依然坚硬,混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简陋的陶片。除了陶片、牙齿和碎骨,没有别的,大概战败者的人头墩中不会陪葬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盗墓者而言,最没用的物品也许就是人类本身。一个箭头、一把剑,甚至一个陶片都比一具骨骸更有价值。人头骨与牙齿被掘出后随即扔在了地上,任由消失。对于考古工作者,数量庞大的骨头也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只是采集了几个样本,剩下的就任它自生自灭了。 感慨万千的我随手捡了一把牙齿,从磨损程度看,它来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战争中死去,被当作战利品埋葬在这里。 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另一座古战场。 当我到达山西汾河岸边的玉壁古城遗址时,在一片黄土台地上,当地人指给我一个叫作万人坑的地方。 玉壁古城是中国保留比较完整、没有受到过多扰动的古城,这座城市专门为了打仗而建。当年东西魏的战争中,西魏为了封锁东魏的汾河进攻路线,在汾河南岸的台地上修建了玉壁城。当东西魏战争结束,玉壁也就慢慢荒废了。由于没有人类大规模居住,才保留到了现在。 从地貌上看,玉壁城如同是一座天然的巨大平台,高高耸立着,它三面是悬崖,只有一面较为平坦,守军在这一面修建了城墙进行防卫。在城市内,还能看到当年攻城者挖掘的地道痕迹。 在断崖上,白色的人类、马匹的尸骨、牙齿俯首可拾。 所谓万人坑,实际上是在悬崖上一个密布着人类骨骸的地层。人骨之密集,令人产生毛骨悚然之感。 在悬崖之下,也散布着许多脱落的人骨。随着悬崖的剥蚀,崖下的人骨竟然也铺了一层。可能是由于年代短了一半,且气候更加干燥,这些属于一千多年前东西魏大战时西魏将士的遗骨保存情况要比燕国京观的骨殖更加硬实。 最后一个场景在宁夏固原的好水川战场。这个新发现的古战场属于北宋与西夏战争时期。 战场在一座红色的小山坡侧面,同样由于地处偏僻,在近千年后,战场几乎还保持着刚刚打完仗之后的原貌。唯一的不同是,当年裸露在外的将士尸骨都被岁月埋在了浅浅的地下,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它们。 在一个断层处,我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瓦罐,看上去像是士兵们煮粥用的。在瓦罐里竟然还有许多非常轻的黑色物质,经过辨认,应该是小米粥干掉、炭化之后的痕迹。也许在那天,北宋的士兵刚刚做好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瓦罐里的粥不知道放了多久,慢慢变干、炭化,被浮土埋没。瓦罐在土下埋了很久才破碎,当我发现时,虽然碎成了几块,却并没有零落,仍然可以拼得严丝合缝。 在瓦罐的不远处,有一个人类的头盖骨。再远一点儿,断层里星星点点露出几片白色的痕迹。我用手轻轻一抠,发现竟然是人体的第一到第四块颈椎。它们必然属于一位北宋的士兵。 这位士兵被杀后,就一直留在了原地,直到积土将他埋葬,又被风雨从土中剥出、散落。当我看到它们时,只剩下了四块脊椎,其余都不知去向。 ※ 但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野心家冒出来,希望通过战争来满足他的私欲。战争和税,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两种事物。和平时期,决定人类社会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经济和财政;到了混乱时期,决定演化的则是战争。 如果要想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课题。 我们谴责战争的残酷,却必须了解战争不会远去,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以免受人宰割。 1. 本书的一大创新:本书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 全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朝代的大战略。 2. 以地理因素为基础,讲述历次战争成败的原因 中国人分析战争时总会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但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恒久不变的地理因素。作者有意避开了古代军事理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将地理因素作为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揭示其决定战争发生和战争走向的重大影响力,并试图总结其中的普遍规律。 3. 继《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之后,本册为郭建龙“帝国密码三部曲”收官之作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畅销10万册,豆瓣评分8.5分,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榜好书”、“2017中国最美书店周主题书单?12本人文好书推荐”、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马勇、梁小民等学者的“2017年书单”。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豆瓣评分8.7分,入选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8年度好书”、2018年10月“华文好书榜”。 本册书不仅延续了前两册的全局视角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前两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有力的补充,也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备受读者期待。 4. 多位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等一致推荐 葛剑雄/林达/马勇/骆玉明/刘苏里/余世存/俞敏洪/李鸿谷/陈志武/李淼/吴晓波 盛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