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17年卷)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17年卷)
作者: 曹强 凌朝栋 赵前明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7.00
折扣购买: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17年卷)
ISBN: 9787100211277

作者简介

曹强,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凌朝栋,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三级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其文献学研究。 赵前明,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渭南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内容简介

司马迁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始终受到“发愤著书”说的限制,但在2017年,这种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变,除过引入某些现代学术观念之外,大多数研究都有扎实的文献基础,这或者显示出司马迁研究试图切入当代学术主流的意向。另外也有学者从技术的角度试图解决某些长期存在的困难。 程苏东《失控的文本与失语的文学批评—以〈史记〉及其研究史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指出,从文本生成的层面来说,《史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司马迁以作者身份独立创作的原生文本;另一类则是司马迁以整合多元文本的“钞者”身份根据既有文本编纂而成的衍生型文本。衍生型文本意味着司马迁博采《尚书》《诗经》《春秋》三传以及先秦诸子文献将其“重写”为语体风格、叙事体例、价值立场大体一致的史文,其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之处,并不亚于“独立篇章”部分。但在部分文本嫁接处、补缀处或截取处的处理稍显粗糙,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一些“失控的文本”。文本失控的具体形态显示为四个类型:首先是颇为罕见的前后重复之例,典型者如《五帝本纪》中论及舜家庭出身的部分,这两节文字都由道德型与智慧型文本缀合而成,两者都是司马迁精心结撰的,但在文本的“合理性”与“权威性”之间,他举棋不定,难以取舍,竟将这一选择永远留给了读者。其次是内在逻辑未周之例。这一类型相对常见,由于未能充分理解作为史料的某些文本的文意,司马迁为了迁就他所理解的文本而进行“弥缝”,因此文本掌控了司马迁。第三类“文本失控”的表现是文辞突兀、失实或冗余,这是由于司马迁未能充分把握其所据文本的内在细节,遂导致经其改笔后的文本存在冗余和令人费解之处。第四类是同一史事前后褒贬不一,遂致叙述脱节。从文本失控的不同类型可以看出《史记》衍生型文本的生成方式,即改笔、留白、补笔,司马迁的补笔大多是为了使其传文细节更为丰满,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故虽于史无据,却契合情理,是其文学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重要空间。最后是缀合。因此,作为具有多元史源的异质型文本,《史记》的文学性肇端于司马迁对于叙事完整性与系统性的高度追求,而实现于他面对既有史源时弥合其矛盾、裂痕的书写方式中。尽管这些行为会影响史料的真实度,但却实现了文本内在秩序的构建。论文最后归纳了这项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即对于早期著述方式与传统的形成、文体观念的生成等文学史问题会产生新的认识,同时在理论上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文本生成者”与“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书在手,洞悉2017年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动态及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