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心灵史
作者简介
刘青松,生于1975年,重庆万州人,自由写作者,著有《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2009)、《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2012)等。
内容简介
小引 少时读《庄子》,读到“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心底风生水起。 后来读《左传》,读到晏子和叔向私聊,感慨“此季世也”,因为“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再读到“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不禁暗叹: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刺客不忍奉命杀贤臣,选择自尽;大臣不给打败仗而归的国君开城门;国君不愿乘人之危进攻正在渡河的敌军,结果一败涂地;士人不给权贵还礼,“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盗亦有道,“分均,仁也”。 那个时代的人,有一股元气,耿介率直,个性张扬;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种精神,独立自持,舍生取义。 那是人该有的样子。 那是一个有种、有趣的中国,一个酷中国。 酷,因为自由。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的青春期。在当时的分封制下,卿大夫各有封地,臣属的人身依附程度还不高。诸侯争霸,求贤若渴,士人进可选择愿意事从的权贵,退可隐居、授道。虽“礼崩乐坏”,贵族传统还在,道义仍为公理,人不分贵贱,皆有话语权,是以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秦以降,皇权专制之下,分封体系瓦解,人身依附渐增,臣子在皇帝面前,身段越来越低。“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惟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儒学被异化为统治术,士人禁锢于道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遍地犬儒,人格分裂。“崖山之后”,专制登峰造极,士人尽皆趴伏,有何精神可言? 那个最酷的中国,被我们丢掉了。 “士志于道”,“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先贤之言,几曾重温?汗颜之余,自当思远。 回望一个远去的精神世界,便有了这些读史札记。虽鄙陋,却关乎我们自身的境遇。 归根结底,我们活在祖先的血脉里,也活在未来的面目间。 沿不绝如缕的一脉风骨,回返春秋战国,遇见最初的自己,遇见即将来到的日子。 部追溯中国人精神源头的历史读本 沿不绝如缕的一脉风骨,重返春秋战国,发现一个青春自由的中国 我们活在祖先的血脉里,也活在未来的面目间 春秋战国的历史与当下现实形成了极大反差,那是一个真正炫酷自由的中国 活泼现代的语言 + 惊掉下巴的故事 + 匪夷所思的人物 一改通俗写史只讲故事却回避价值判断的叙事套路 【封底语】 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刺客不忍奉命杀贤臣而选择自尽;大臣不为战败归来的国君开城门;国君不愿乘人之危进攻正在渡河的敌军,结果一败涂地;士人不给权贵还礼,“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盗亦有道,“分均,仁也”…… 我常想,作为无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如果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会成为一个“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隐者吗?念及此,那个时代的人物便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身边。其实,春秋战国的历史,本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心思意念间。我们沿袭祖先的习俗,领会祖先的思想,承受祖先的苦痛。只是,山高水远,风雨如晦,我们在漫漫长路中,尘土满面,心神散乱,丢失了自己。而那个最酷的中国,也被我们丢掉了。 ——刘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