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看就业 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2023年版)
ISBN: 9787302627319
"麦可思研究院是麦可思公司的分析、研究中心,专注于高等教育领域,协助中国高校、各级政府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各级管理者深入了解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状况。麦可思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控股管理方为中信产业基金,是中国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产业的领跑者。麦可思每年为1400多所高校提供年度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是中国科协、人社部、司法部、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合作项目单位,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麦可思也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的唯一撰稿人。总裁王伯庆博士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编《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 麦可思还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厦门大学—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数据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麦可思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协同研究中心”,与西南政法大学建立了“西南政法大学—麦可思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协同研究中心”。 麦可思研究院专注于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领域,协助中国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及企业深入了解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状况。麦可思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控股管理方为中信产业基金,是中国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产业的领跑者。麦可思每年为1400多所高校提供年度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是中国科协、人社部、司法部、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合作项目单位 "
人生,从选择开始。 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及中学,还是绘画和舞蹈兴趣班等,父母们都期望让 自己的孩子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其中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之 外,更多的是父母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过上具有物质保障的幸福生活。 于是,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在每一个选择的岔路口,孩子 们都在为能够实现更好的选择而努力,家长们则做好一切“后勤”工作,为孩子 加油鼓劲。 对于一路从“重点学校”走来的孩子而言,选择一所好大学和一个好专业, 便是父母们的“重”望所归;而对于在学业上成绩差强人意的孩子来说,“上大 学”也是家庭的期望。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即使是上了大学都不一定能找到 好工作,不上大学更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重视选择并不意味着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和孩子们就能知道如何选 择,或者说知道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因为长久以来,习惯于接受分数筛选的父 母和孩子们,心中多少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分数决定一切。 的确,在招生分数线的硬性限制下,差一分,就会与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失之 交臂。 考上大学了,并非万事大吉。“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就报什么样的志愿”并 非负责任的最佳决策,毕竟在分数允许的范围内,还是有很多大学和专业可供孩 子们选择。分数或许能限制选择范围,却无法让高考生和家长得到选择范围中的 “最优解”,“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已愈来愈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共识。 事实上,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门槛已经一再降低。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 的《202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 193万人,比 第1章?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本书 3 2021年增加115万人,无论是净增长人数还是总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报告认 为,报名人数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考竞争的绝对加剧。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 为1 078万人,本专科录取1 001万人,平均录取比例达到约93%,其中本科总 招生量超过450万。这一年,黑龙江理科的本科线仅为280分,其他传统高考地 区的本科线也大多在300多分,在新高考地区的本科线也不是很高。 这就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必然将面对更 加残酷的就业竞争。 学生的认识有限 作为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单纯的高中生,无论是生活的经历,还是对社会的 了解,以及对职业的认识都极为有限,即使开明的父母将选择权完全下放,他们 也只会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或者仅凭一时喜好就误以为是自己的 职业兴趣而盲目选择专业。例如有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就认为自己会喜欢从事 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于是在高考时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却被 证明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悔之晚矣。 家长的经验不可靠 那么,家长的意见是否就完全可靠呢?一些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从各方 道听途说得到的零碎信息认定某所学校的名声好,某个专业是热门,于是指导孩 子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认为“选这个学校和专业肯定没错,孩子毕业后一定 可以顺利地找到好工作”。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据麦可思2022年最新调查结 果显示,过去一度被高考生和家长“热捧”的法学等专业,都属于失业率较高的 “红牌专业”。可见,家长对职业和对就业市场的认识依然是有局限性的,仅根 据自己片面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去指导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是不可靠的。 老师的指导偏于学习成绩 当高考生和家长都手足无措之时,听听老师的意见应该会有些帮助吧?遗 憾的是,老师只能从学生平时的成绩及模拟考试的成绩出发,结合各大院校历年 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指导高考生选择那些能够被顺利录取的专业和院校。除此之 4 看就业? 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2023年版) 外,老师和家长一样,对于就业市场的认知有限,仅凭个人经验和知识,是无法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给予学生更为科学的指导与帮助的。 其实,高考志愿的填报是一个尽可能占有更多可靠信息的科学决策过程。如此 棘手的选择难题,需要更有力的信息作为“外援”,才能选定最佳的专业和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难上加难” 2021年9月,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了 “新高考”改革方案,该方案将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于2024年落地,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2/3的省份都迈入新 高考时代。 2021年,前三批改革14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合计为477.95万人,占全国高考报 名人数的43.7%,第四批改革7省高考报名人数为264.57万人,占全国高考报名人 数的24.2%,合计占比超过67%。这就意味着,在2024年高考中,老高考学生将 成为“少数派”。 第四批改革的省份均采用了第三批改革省份的“3+1+2”模式,在充分保障 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为遏制功利选科,对学生的选科做出了适当限制。物理、 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强调了物理、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 位。进一步完善选科引导机制,理工农医类专业强化对物理化学的选科要求。 另外,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 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 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14所高校面向多省份、85所高校面向省内进行综合评价 招生。 中国高校录取特征指数研究课题组研究员庞国良教授表示,新高考改革给广 大考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面对上千所院校、几百个专业的选择;另一 方面,政策几经调整,越来越复杂,考生还需进行学科能力、职业优势、社会需 求等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这又会涉及多维度、多变量的动态选优。 高考填志愿选专业是非常复杂的工程。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向学生承诺,进入 大学后如果现专业不喜欢,可以自由转专业,但是受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可 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转专业需求。一些学校会绞尽脑汁降低转专业的名额,毕竟许 第1章?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本书 5 多专业报考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如果都想转,那只会让某些专业人数少到难以 生存。随着转专业的情况愈加严重,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出台越来越严格的规定, 让转专业变得愈加困难。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志愿的填报相当重要,不仅影响考生的个人 前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考发挥失常的遗憾。可以说,高考志愿填得好, 相当于高考多考几十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和家长想要报好志愿,首先就 要搜集足够的信息和资料。高考志愿填报需结合考生兴趣、性格等因素,还要结 合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业前景等因素。因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 选择心仪的高校和专业。 而本书,正是高考生和家长们可以信赖的“信息智囊”! 想知道不同专业在就业上的优势和劣势吗?想知道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中哪 些是就业的热门专业吗?想知道今天选择的专业,未来能够从事哪些职业及相应 的薪资如何吗?还是干脆先确定职业目标,看看职业对专业背景的要求是什么吧! 所有这些疑惑,或许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本书基于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编写而成。麦可思一年一度进行的“中国 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以全国性科学调查为基础,以第一手数据为根 据,全面详细地剖析各大学和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正如《第一财经日报》中的评 价:“虽说各高校就业指导处都有一本毕业生的就业账,掌握了70%以上毕业生 的就业状况,但麦可思公司完成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却勾 勒出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图景。” "数据研究 源于大样本专业调查所得的第一手真实数据 甄选专业 详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最好的前10个专业。 就业分析 包括各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平均月收入、考研比例等 职业测评 展示常见职业的真实一天,帮助考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