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轩辕 “协和”泰斗/张孝骞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寒门学子,湘雅状元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 史。”近代以来,湖南人以 爱吃辣椒、引领潮流闻名于 世。但鲜有人知道,有一位 医学大家,是湖南人在医学 界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坚持 真理,追求科学报国——“ 生命的泉要在自己国土上流 淌”。走进中南大学湘雅医 院的历史文化长廊,在这里 ,青年学生川流不息,在先 贤墙上,他的浮雕跃入眼帘 ,仿佛还在思考着何以为医 、何以报国。 他是谁?他就是张孝骞 ,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中 国科学院院士。 站在时间的长河里,溯 流而上。1897年12月28日 ,湖南,长沙。这个千余年 前医圣张仲景任职的历史古 城,在这一天迎来了张孝骞 的诞生。 呱呱坠地的张孝骞此时 还不会明白,1897年是风 云变幻的一年,困顿与迷茫 、革新与守旧交织在一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暴风 骤雨已经到来。 我们且来看这一年。1月 ,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 ,正式呈报湖南巡抚陈宝箴 ,在湖南长沙小东街创办了 时务学堂。11月,德国强占 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 求变法……在这样的历史大 背景下,张孝骞的成长与这 个时代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 撞。 张孝骞的祖父张泽邕是 一名自耕农,原来在乡下种 地,后来进城做小本粮食买 卖,办起了一个小得可怜的 春米作坊。在同治年间,湖 南灾荒不断、米价飞涨,张 泽邕是个老实巴交的自耕农 ,不擅经商之道,没过多久 便赔了本,只得关门大吉。 虽然家境贫寒,张泽邕 却思想开明。当时社会变迁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列强的 经济冲击下逐渐解体。洋务 运动、维新变法带来了一连 串的新事物。 张泽邕朴素地认识到: 传统的行当已没有出路,必 须以学问为立身根本。而张 孝骞作为家中的长孙,身上 寄托了祖父的厚望。 早在张孝骞咿呀学语时 ,张泽邕便将他关在屋子里 ,每天认字、识数;稍长之 后,教其读书明理及做人的 规矩。张孝骞6岁那年,张 泽邕将他送进了一所私塾, 念四书五经等典籍。虽说有 些枯燥无味、晦涩难嚼,但 好在张孝骞学得很认真,而 且能够按照先生的要求背诵 下来。这四五年的时光为他 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 发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 制度。不久之后,张孝骞的 父亲张重虞(秀才身份)搬 离了书院,不再担任教员。 尽管山长一再挽留,但张重 虞已经深深地意识到,眼下 书院已成日暮西山之颓势、 革新时代之末流,所以为今 之计,唯有另谋出路。彼时 ,各地新式学堂蔚然兴起, 张重虞便辗转进了明德专科 学校,学习理化外语知识, 以期有朝一日能远渡重洋, 继续深造。然而,毕业之后 ,家中境况已举步维艰,张 重虞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好重操旧业,到一所中 学当教员,虽然薪水微薄, 但好歹能够养家糊口。只是 全家老小十余口人的负担都 压在了他的身上。在张孝骞 幼年的记忆里,这一切使得 父亲终日愁容满面,总是一 副衣衫褴褛的样子。 到了入学年龄后,张孝 骞进入长沙明德学堂求学。 “北有南开,南有明德” ,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 在此创立了反清组织“华兴 会”……明德学校作为湖南 近代教育创始地之一,不仅 教育质量走在前列,亦引领 着时代风气之先。 1919年8月4日,毛泽东 在《湘江评论》第四号上著 文称赞:“时务虽倒,而明 德方兴。” 明德中学的公开资料显 示,张孝骞系明德旧制第五 班学生。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