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编者:张亮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40
折扣购买: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ISBN: 9787305201707

作者简介

张亮,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编著11部,译著5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研究论文、评论和译文2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30余篇。

内容简介

那么从个人角度而言,应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 种理念呢?我们从历史传统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应该对师者师道保有崇敬之心。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事师 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师者具有 崇高的地位,“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 母多矣”(《抱朴子·勤求》)。由此可见,对于 师长,至少要比照侍奉父母的恭敬心来对待。宋代 大儒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 雪深一尺矣”。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告诉我们 古人对待师长是何等恭敬。 其次,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当在种种 细节中表现尊师之道。东汉末年的魏昭意图拜到郭 泰门下,在其左右供给洒扫。后来郭泰身体欠安, 命魏昭煮粥,魏昭做好后呈给郭泰,不料郭泰将杯 扔在地上,说:“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 食。”魏昭另做呈上,郭泰又不满意。如是三次魏 昭始终没有难看的脸色,郭泰看了说:“吾始见子 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魏昭的故事提醒我 们尊师之道不是体现在口号里,而是要在日常实际 行动中自然流露,洒扫庭院、煮粥侍病而不见色难 ,这背后不正是学生尊师重道的拳拳情意吗? 第三,给予教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古代也 是学生的义务之一。《论语》就记载孔子收徒时要 收取“束惰”(即肉干)作为奉赠的礼物或学费, 可见这可能是当时普遍的礼仪。当然,孔子仍是秉 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否则他也不会有颜回、原宪、 子路等寒门出身的学生。然而到了当代社会,却有 一些师生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进行不正当的利益交 换,这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精 神有云泥之别。 第四,师与道从理想层面说应该是统一的,师 者自身的表率以及传授的知识都是道的体现,因此 尊师与重道理论上也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历 史情境中,对师者的要求和对大道的诠释是有所易 动的,而且师者的素质会因人而异,因此可能出现 师与道不能统一的矛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应当 以崇道为准,西谚有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韩愈则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所以弟子的见解有时超过老师,对于真理的 坚守虽然可能不同于某个具体老师的意见,但却在 更广泛意义上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 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和实践方式在当下社会必 然面临全新的课题。当下社会,有人说,现在的老 师不值得尊敬,“大学教授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 人越来越像大学教授学者”;而一些中小学教师在 学校有保留地教学,在业余时间通过“家教”去为 孩子补课挣钱,让许多家长敢怒不敢言。此外,教 师节学生给教师送礼的风气日盛,昔日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