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回鹘卷)(精)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回鹘卷)(精)
作者: 吴飞|责编:孙莉//雷英|总主编:张久和//刘国祥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101.2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回鹘卷)(精)
ISBN: 97870306901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漠北时期回鹘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概况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汉文史料中也作“回纥”(为了称谓上的统一,除所引用的史料、论文原文外,本书一律使用“回鹘”来称呼其族名)。回鹘于隋唐之际兴起于漠北,建立了统治蒙古高原的强大政权。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在大漠南北的统治瓦解,部众离散,除部分留居漠北外,其余人口或南迁,或西进。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回鹘人有的融入其他民族,有的进入今天的新疆、甘肃境内,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先民。在蒙古高原活动时期,是回鹘民族形成与壮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回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与南迁、西迁后的回鹘分属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牙帐驻牧于漠北色楞格河流域与鄂尔浑河流域,人们把在蒙古高原活动时期的回鹘称为漠北回鹘。漠北回鹘所建立的强大政权,对7—9世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素来为后世研究者所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的,便是记载这段历史的基本史料及相关研究概况。
第一节 回 鹘 资 料
  关于回鹘的历史,有汉文、古突厥文、粟特文、回鹘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记载。这些用不同文字写成的史料是人们研究回鹘历史的主要依据。本节将就相关史料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汉文文献
  在记载回鹘历史的各种文献材料中,以汉文文献数量最多,记录信息最为系统,从而构成了研究回鹘历史的基本史料。
  唐代以前,关于回鹘先民历史的记载十分零散稀少。回鹘源出秦汉时期的丁零,《史记 匈奴列传》《汉书 匈奴传》中简略记载了地处匈奴之北的丁零人在西汉时期的活动情况。之后的《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 西戎传》,则介绍了三国时期丁零(在《汉书》《三国志》中写作“丁令”,有时此二书也写作“丁零”)人的大致分布情况。这些史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关于回鹘族源的历史线索。回鹘先民在南北朝至唐初属于高车、铁勒之一部。而众多铁勒部落,如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恐等,在唐代则均融入回鹘。因此,想要了解回鹘历史,必须先知晓高车、铁勒的历史。能够反映这段历史的基本史料有《魏书》《北史》《通典》之《高车传》,以及《北史》《隋书》《通典》之《铁勒传》。《魏书》《北史》《通典》之《高车传》,介绍了南北朝时期高车人的历史概况与风俗习惯,其中涉及回鹘先民袁纥部的活动范围以及一些相关历史事件,是研究早期回鹘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高车人在当时也被北魏人称为敕勒,后敕勒之称又被译写为铁勒。而《北史》《隋书》《通典》之《铁勒传》则简要介绍了隋朝至唐初铁勒的地理分布与历史概况,在内容上可上承《魏书》《北史》《通典》之《高车传》,也是研究回鹘历史的重要资料。
  唐代是回鹘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故记载唐代历史的汉文史料是研究漠北回鹘历史最重要的资料。
  在关于唐朝的史料中,第一个为回鹘立有专条的是杜佑的《通典》,见于《通典》卷200《边防十六 北狄七 回纥》。其传文只有约寥寥二百字,简略介绍了隋唐之际回鹘的分布地域、经济情况及反抗突厥人的概况。传文叙事起于隋唐之际,止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其间许多重要史事都被忽略。不过《通典》也为薛延陀、仆骨、都波、拔野古、多滥葛、斛薛、阿跌、契苾羽(契苾)等部列有专条。这些传文虽然字数不多,不过由于它们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以上部落最早的专条,而上述部落后来大多融入回鹘,所以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回鹘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会要》卷98《回纥》是关于回鹘历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其叙事亦起于隋唐之际,止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唐朝击溃乌介可汗主力,基本叙述了从回鹘兴起到回鹘汗国灭亡的整个过程。《唐会要》是记录唐朝典章制度的史书,历经三次编修才最终完成。第一次是在唐德宗年间,由苏冕编修,完成40卷,记录了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典章及相关史事。唐宣宗时,崔铉等对此书进行了续修,撰《续会要》40卷,以增补德宗以后唐朝掌故。北宋初年,王溥续补唐宣宗以后史事,完成了今人所见的百卷本《唐会要》。就《唐会要 回纥》叙事所涉及的时间来看,与苏冕、崔铉等前两次所修内容的叙述范围重合,因此保留了苏冕、崔铉的旧文,是研究唐代回纥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唐会要》之外,另一部重要的史料是后晋刘昫等所编的《旧唐书》卷195《回纥传》。《回纥传》在《旧唐书》当中占据了整整一卷篇幅,扬扬万余言。就内容丰富程度而言,《旧唐书 回纥传》(以下简称“旧传”)远超前书。而且《旧唐书》成书距唐代很近,所依据的材料以当人可以看到的唐朝国史、实录为主。在唐代一手史料今已大多散佚的情况下,《旧唐书》就成为记载唐代历史的权威资料。故旧传历来被学界视为研究漠北回鹘历史的最基本史料。该传文篇首从回鹘族源开始讲起,此为前书所无。后文一直叙述到回鹘西迁后的庞特勤称汗时期为止。其间回鹘与唐朝交往过程中的历次重要事件,此传皆一一记述,可补《唐会要 回纥》之不足。在某些记载上,旧传与《唐会要 回纥》有所不同,可能是编修时所依据材料不同所致,需要进行比较和辨析。
  《旧唐书》之后,又有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修的《新唐书》问世。二书优劣是后世史学家热议的话题。《新唐书》也设有《回鹘传》(以下简称“新传”)。与旧传相比,新传体现了“其书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 的特点。在与旧传篇幅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新传对旧传已详的内容加以文字上的精简,而增加了一些不见于旧传的新材料和新说法。例如,对回鹘族源的描述,旧传只说了回鹘曾属于铁勒一部;而新传对北魏以来其族属演变的叙述更加详细、有条理,不仅记载了回鹘隶属高车、铁勒的情况,也对袁纥部及其族名的汉译演变做了简要介绍。显然这些文字是欧阳修等在博览北朝史料后进行了相关考证而写成。又如,回鹘首领菩萨曾为父亲时健俟斤(也作“符健俟斤”)所逐,此事见于新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