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129.80
折扣价: 77.90
折扣购买: 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修订版)
ISBN: 9787510708626
著者 艾哈德?劳斯将*,奥地利籍德国陆**级大将,是德国在东线战场很有才华的指挥官之一,获得过铁十字勋章、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5年初他被拔擢为集团*群司令官。到战争结束之时,劳斯已经赢得了德国*队装甲战战术专家的威名——这也让他成为了美国陆*情报机关珍贵的俘虏。而在被美*羁押阶段,劳斯写下了自己在东线战场服役的详细回忆录。 译者 邓敏,大学英语教师,近代**关系和历史爱好者,曾参与多部历史题材和**关系题材图书的撰写与翻译。其关注领域主要为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主要参战国编制史、装备技术史、东线战史;中东中亚近现代**关系。 赵国星,1985年出生于北京,现从事出版工作,对*事历史研究与翻译有一定涉猎,主要方向为战役史、装备史和士兵回忆录。已经翻译出版的图书包括《巨人的碰撞》《勒热夫绞肉机》等,曾在《**》等*事杂志上发表过《战斗在巴格拉季昂》等文章。
1941年的红* *事历史本来应该为人们提供有关苏*战斗力的很有价值的信息。回望历史,检讨成败,总是不会太晚。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了许多传统,并且在当下的*事行动中展现出了同样的威力。1807年,拿破仑*队席卷欧洲的常胜之师**次在俄罗斯士兵面前吃了败仗——俄*的表现几乎可以被 称为史诗。低估俄罗斯士兵和红*的战斗力是德*指挥部门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尽管俄罗斯士兵本身还是红*的编制,都**不适合现代化战争,并且也没有适当的*事训练。 一战时期的沙俄*队即使是与德*入侵初期的红*对比,差别也是相当大的。在一战期间,俄*的表现或多或少*像一盘散沙,墨守成规而且缺乏个性化,然而***推动下的民族觉醒已经在1941年展现了出来。相比1914年到1917年的战争,苏*士兵的文盲率大大减少,*队整体正在迅速展现其个性化的特质,尽管苏*中**的士官还是太少,大量的**还没有克服他们的惰性。带来这种变化的力量正是***,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集权**唤醒了大众的灵魂。俄罗斯人本质上说对政治是不关心的,至少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这样,而农民是苏联*队的主要兵源。一个俄罗斯士兵可能并不是积极的***员,也不是狂热的政治信徒,但是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也就是值得注意的*重大的变化——自己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而战。 苏联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的工业化,这使红*得以征集到一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工人参*。这些*过技术科目训练的士兵被精心分配到各个级别,教导那些出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指挥员,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入门知识。一战期间,电话对于一般的俄*来说仍然是“不可思议的魔术”,而到了二战时期,结构复杂的无线电在苏*内部被视为**普通的工具。 除了精神上的觉醒之外,政治委员还为红*带来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无条件地服从。政委的系统化训练,让人们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俄罗斯士兵的天性是不服管束,而政治委员手中掌握着对下级进行惩处的权力,这是让**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基础。政委可能是红*中*有争议的一类人,甚至是苏联方面对政委的用处、职务和职责都争议颇多。政委是红*的推动力,用狡猾而冷血的方式管理*队。 所谓苏*士兵仅仅是因为恐惧政委而投入战斗的说法根本不实。苏*士兵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根本不是仅靠恐惧就能激发出来的。实际上,一般苏*士兵对政委的态度,不只是惧怕他手中的权力,同时政委往往还要以身作则为士兵做出表率。政治委员对士兵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和士兵关系的好坏。因此可以说,苏*士兵即使在*望的境地下仍能顽强奋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委的表率作用。而且德*也并没有严格执行“政治委员令”,将所有被俘的政委都马上移交*卫队保安局做“特殊处理”,实际上被处决的往往是带领士兵做决死抵抗的政委。如此坚决抵抗的动力,根本不是盲目的狂热,*应该是**的英勇品质,以及为了苏联取得胜利而奋战下去的责任感。 红*的高层指挥人员在战争初期就展示出了其能力:灵活性、充满主动精神并且颇为活跃。但是他们却无法鼓舞大多数俄罗斯士兵。和平岁月里苏*的大多数指挥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提拔到了较高的岗位上,尽管其中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指挥员。红*指挥人员的成分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从普通工人到研究蒙古语言和文化的大学教授。在指挥人员的选拔中,革命的功绩是个重要因素,但是个人性格、对*事方面的理解和智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纯粹负责*务的将*则仅仅是靠威望才能取得现有的职务。 由于各种各样的政治清洗,苏*的**指挥层出现了较大的空缺。但不能说**指挥人员的水平必然会出现退化。因为*事教育学的重大进步,即使是在战争初期,苏*的高层指挥员也是称职的。在战略理论范畴的诸多进步,使得人们不时会对这些苏*将领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他们要想得到公正的评价,就得先通过考验。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认为苏*失败的观点广被接*,但是战争中苏*的表现很难说没有战略欺诈的成分在。苏芬战争的时机是恰当的,而其拥有巨大优势的进*一方也迅速的达到了自己的企图。 尽管德*在入侵苏联之初立竿见影的取得了战术和战役层面的胜利,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前述观点是错误的。在战线的中部和波罗的海地区,我*兵临第聂伯河和卢加河之前,苏*仿佛还在迷惑战争是否已经真的开始了。我*通过缴获铁木辛哥元帅的战略想定,发现战争*初几周的战局进展与苏*的战前预测基本一致。特别是中央集团*群在布格河沿线的进*,*初仅仅遇到了边防*的抵抗,几天之后才遭遇苏正规*的微弱抵抗。*终我们在第聂伯河—别列津纳河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和对方展开了大规模战斗,自此战事才真正进入白热化状态。虽然我们不断接到大批苏*正在调动的情报,但是直到巴巴罗萨战役*初阶段过去之后,苏*才开始有大规模动作并出现在第聂伯河彼岸。从苏联的战略观点来看,这无疑是战争爆发之后紧急调来的部队。然而东线外*处(德*的*事情报机构)却一直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就是从1940年春开始苏*就一直在向苏德边境调动部队,总数约130个师。 苏*集团*和方面*级别指挥员在指挥上的灵活性,在中下级指挥员身上却看不到。红*中的师级以下指挥人员和大多数中级指挥员(普遍来说是师级)在战斗中往往犹豫不决,不敢担负责任。过分僵化的训练和死板的条令,把中下级指挥人员限制在现有的条条框框之内,其结果只能是一片死气沉沉,很少有谁能够主动申请去执行任务,独立的做出决策。苏*部队往往会在突破我*阵地之后数天,却不懂得如何利用他们的有利态势。苏*小部队指挥人员害怕犯错误,还往往因为惧怕被追究责任而不敢利用有利的条件主动行动。 苏*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指挥官往往接*过良好的战术训练,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抓住战术条令的精髓,只是按照固定套路去指挥战斗,不会因势应变。而且平民在生活中被严格管制,苏**员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服从的倾向。僵化教条和不敢承担责任是红**为严重的缺点,在战争初期其**掩盖了苏联**的许多优点。 二战经典图书,装甲战术专家的功过回忆录。 他出生于奥地利,**生涯始于一战,终却成为德*将领,跻身德国国防*“奥地利三大将”之一。 他从师长到集团*司令,转战四年,却在战争结束前一刻被解职; 他不是“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但却被美*誉为德*装甲战术专家; 他没有曼施坦因的生花妙笔,但笔耕不辍*胜后者,西方*界赞其为被埋没的将领。 全书语言生动,细节翔实,读之仿佛置身于东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