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自我的灵魂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被遗忘的凤凰衣 的确,这是一道令我困惑了许久的题目。 一个民族,一段历史,虽然散落在云贵的重峦叠嶂间 ,虽然曾被地域与人情所囿困,但其口耳相传的人文,却 浓郁为一种独特的景观,使生于斯,长于斯,自爱自护自 惜于斯的六堡畲族有如空谷幽兰,孤芳自赏,又艰难承传 ,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日。 我常想为什么地理越闭塞,环境越酷恶,文化的个性 就越鲜明,越特别;而当政通人和四海一家了,期盼已久 的幸福蓦然出现,祖先们反而怀抱历史中痛得最艳的部分 悄然陆沉?此后子孙们再要搜寻,自然就遍寻不见了,这 时候苍茫如夜的记忆中,看不见半点预想的波纹。 于是,一片寻常的衣饰,也可能暗伏有历史不舍的故 事,譬如畲族的凤凰衣。 “风凰衣”是畲族女性盛装的专称,别的民族少见或 未见。但就畲族自身而言,虽然称呼相同,但却品相殊异 ,形式异趣,差别明显。比如福建江浙一带的凤凰衣,源 于“三公主”的故事,有等级宣示、身份标识等意味;而 贵州畲族的凤凰衣,则源于其祖源故事之“人与雷斗”, 属于饮水思源式的感恩承传(见拙著《黔岭山哈嗣》)。 也就是说,尽管同为一族,但居地的差异,迁徙行走路线 的差异,使彼此间的文化记忆也存在着差异。然而值得庆 幸的是,贵州畲族的过往即便不为人知,或知之不详了, 但其坚守的文化还在,身上的胎记也没变。 我这里说的,是聚居在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仙鹅、茅 坪、中山、仰古一带的畲族。资料表明,全国现有畲族约 71万人(2010年统计数据),主体(90%)分布在福建、 江浙一带,贵州畲族四万多人,麻江三万多,占贵州畲族 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 这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虽然饱尝沧桑,传承依旧厚重 。沿凤凰衣的痕迹一路追索,终于遇见时,我在惊叹的同 时也遗憾地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家珍已然知之不多,了解 不多了。比如她们穿在身上的财富,比如她们身上的历史 文化。 1990年以前,这里的服饰一直都保持着祖传的式样。 中年男性一色短襟大裤腿,老年男性一律青黑对襟长袍, 女性则一律头覆花帕(或青帕),袖口衣领肩腕等处均镶 嵌花带,胸覆花围腰。女性衣装中,以绣花围裙为常装, 以额际流苏、颈悬银饰月牌、脚蹬尖头花式船形鞋为盛装 。少女则腕环银镯,胸佩银牌,头戴银帽,额前一圈银璎 珞。正月农闲,则以芦笙为号,粑槽为鼓,人们相聚环圈 起舞,踢踏酣畅,尽兴而散。2000年以后,六堡畲族聚居 区说汉话,唱汉歌,着汉族裙帽渐成时尚,乡村除上年纪 者外,本族衣饰如非盛节大典,已经少见上身了。 凤凰衣对六堡畲族而言曾是那样的重要,女性从小到 老都与之默默关联。曾经的六堡,少女衣饰称“小凤凰装 ”,姑娘的嫁衣叫“大风凰装”,老年妇女的衣装则为“ 老凤凰装”。差异在于,少女衣饰色泽鲜丽,但装饰的图 案简单;姑娘媳妇的衣装大方秀美,脖颈、襟边、袖口、 裤脚等处挑花绣朵,图案繁复,寓意靓丽的凤凰羽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