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7,18——19世纪德国哲学
ISBN: 9787522511344
★著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著名哲学史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成员、亚里士多德学会成员、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译者简介 陈杰,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出版译著《平等》(R. H. Tawney 著),发表论文《再论康德的恩典观——回应黑尔“道德鸿沟”之说》《 康德的“应当蕴含能够”原则》等。 丁雨姗,安徽马鞍山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获C S C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维也纳大学学习一年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道德哲学。发表论文《对威尔曼道德相对主义类比论证的反驳》。 杨云飞,浙江湖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德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康德学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西方道德与政治哲学,出版译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等,发表论文《康德目的王国理念新解》《解析康德“驳斥唯心论”的论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践理性问题》《论康德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理性的公共运用和世界公民的哲学》等。
第一章 导论 引言 —康德哲学与观念论形而上学——观念论的意义、其对体系的坚 持及其对哲学的力量与范围的信心——观念论者与神学——浪漫主义运 动与德国观念论——完成观念论计划的困难——德国观念论中拟人化的 成分——关于人的观念论哲学 1. 在 19世纪早期的德国哲学领域里,我们发现了漫长的西方哲学历史中最为灿烂的形而上学花朵之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系列对实在、人生与历史给出了原创性解释的体系;这些体系无疑都极为恢宏壮丽,而且它们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至少仍对某些心灵有吸引力。因为这一时期的每一位主要哲学家都声称要解开世界之谜,要揭示宇宙的奥秘和人类存在的 意义。 的确,在1854年谢林逝世之前,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已出版《实证哲学教程》,在这部著作中,孔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德国也将有自己的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运动,它们虽未将形而上学置于死地,却迫使形而上学家反思并严密界定哲学与各门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十九世纪的头几十年,实证主义的阴影尚未横在台前笼罩着形而上学领域,思辨哲学享有一段不受抑制的繁茂发展时期。在这些伟大的德国观念论者身上,我们发现了对人类的理性力量和哲学的范围的超卓信心。观念论者将实在视为无限理性的自我显现,他们认为能在哲学反思中追溯这种理性自我表现的生命。他们并非这种神经质的人 ——一直探头探脑地张望,看看批评者是否在悄声议论,认为他们不过是在理论哲学的薄弱伪装下做出诗意的心灵倾诉,或者认为他们深奥晦涩的语言只是掩饰不够明晰的思想的面具。相反,他们确信人类精神终于回归到自身之中,确信人类意识终于清楚地揭示了实在的本质。而且每个观念论者在提出关于宇宙的洞见时,都信心十足地认为这就是客观真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德国观念论给今天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它们属于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思想氛围。而且,我们可以说,1831 年黑格尔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绝对观念论的崩溃[ 虽然在英国、美国、意大利和其他地方有后期观念论运动,但这并不能改变如下事实,即在黑格尔之后形而上学观念论在德国没落了。]和其他思想路线的兴起。即便是形而上学,也已转至不同方向。那种对于思辨哲学的力量和范围的超卓信心 —这尤其是黑格尔的特征 —再未恢复。但是,尽管德国观念论像火箭般快速飞过天空,又在相对来说很短的时间内崩溃坠地,但这却是一次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飞行。无论德国观念论有什么缺点,它都是在我们所知的思想史中最持久的努力之一,这种努力是要用统一的概念来掌握作为整体的实在和经验。尽管观念论的预设被拒绝了,但观念论的体系仍保持着刺激反思性心灵的自然冲动的力量,让这样的心灵为了统一的概念综合而努力。 有些人确实相信,努力构建一种关于实在的整体性观点并不是科学性哲学的合适任务。而且,即便是那些并不相信这点的人也认为,要达到一个最终的综合体系是任何人都力所不能及的,这毋宁说是一个理想目标,而非实际上可能的事。然而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以便在照面之时,辨识出其智识所抵达的高度。特别是黑格尔就以伟岸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远远超出大部分试图贬低他的人。我们也总能向一位出色的哲学家学习,即便只是反思不同意他的理由。形而上学观念论在历史上的崩溃并不必然蕴涵这样的结论:伟大的观念论者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德国观念论的有些方面的确是空想,但这些主要的观念论者的著作却绝非全然如此。 2. 然而,我们在此要考虑的重点并非德国观念论的崩溃,而是其兴起。这确实需要做些解释。一方面,观念论运动在哲学上的直接背景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批判哲学,康德攻击了形而上学家宣称自己提供了关于实在的理论知识的主张。另一方面,德国观念论者认为自己在精神上真正继承了康德,而不仅仅是对其思想的反动。因此,我们 需要解释的是:形而上学观念论如何可能从这样一位思想家的体系中发展出来?他的名字总是与某种怀疑主义连在一起,这种怀疑主义针对的是形而上学声称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实在整体的理论知识,或者毋宁说,这种怀疑主义认为,除了关于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先天结构的知识以外,形而上学不能提供任何关于实在的理论知识。[ 我说“可能发展”,是因为对康德哲学的反思可能导致不同的思想路线,这要看我们强调的是哪方面。参见《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6卷,第433—434页。(页码为英文版页码,下同。——译者注)] 康德的自在之物观念,是解释形而上学观念论如何从批判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最方便的起点。[ 参见《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6卷,第268—272,384—386页。] 在费希特看来,由于坚决不放弃这个观念,康德把自己置于一个站不住脚的立场之上。一方面,如果康德肯定自在之物的存在,把它当作感觉中被给予之物或质料要素的原因,那么他就引入了明显的矛盾。因为,根据他自己的哲学,原因这一概念不能被用来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现象界之外。另一方面,如果康德将自在之物的观念仅仅作为一个成问题的、限制性的观念保留下来,那么这无异于保留了独断论幽灵般的遗物,而独断论正是批判哲学矢志克服的。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以这一革命为基础,费希特不可能再考虑是否要回到康德之前的立场上去。如果一个人对哲学的发展和近代思想的需求有任何一点了解,那么他就只能向前迈进并完成康德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剔除自在之物。因为,根据康德的前提,一个被假定为独立于心灵的、不可知的、神秘的实体是毫无立足之处的。换而言之,批判哲学必须被转变为始终一贯的观念论,这意味着事物必须从整体上被视为思维的产物。 现在,显而易见的是,被我们视为外在于心灵的那个世界,不能被解释为人类心灵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就通常的意识来看,我发现自己置身于诸客体构成的世界中,这些客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我,而且我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们是独立于我的思维和意志而存在的。因此观念论哲学家似乎必须绕到意识背后,去追溯作为意识之根据的无意识活动的过程。 但我们必须继续前进,必须意识到我们根本不能把世界的产生归因于个体自我,甚至也不能归因于个体自我的无意识活动。因为,如果将世界的产生像这样归因于个体的有限自我,那么要避免唯我论——一个几乎无法严肃持有的立场——就算不是不可能的,也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观念论就被迫绕到有限主体背后,走到了一个超个体的理智、一个绝对主体那里。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