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作者: 沈轶伦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ISBN: 978753216584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但这样的劳作,反而使工人们更为团结友爱。正 是在装卸一线,包起帆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她是 当时在总人数中仅占二成的一线女装卸工之一。秋季 来临,11个年轻装卸工一组干活,大家会避开老师傅 ,掩护其中一位工友早点下班去周浦买来二三十只大 闸蟹。等大家都下班了,便去同事家会合,买一点最 便宜的酒,一边喝一边大嚼蟹肉,至微醺后,一个个 摇摇晃晃骑着自行车回家。那种无忧无虑的苦中作乐 ,让年轻的码头工人们暂时忘记了白天工作的艰苦。 但现实还是残酷的。以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统 计,木材装卸事故频发,死亡14人,有546人重伤、 轻伤。 码头,成了工人的伤心地。 02 白莲泾装卸站装卸木材的历史,说起来颇为悠久 。 地方志资料显示:早在1916年,美商大来洋行轮 船公司即看中此地水流丰沛、终年不淤的地理优势, 在今浦东新区西北部,黄浦江的白莲泾河口南首,购 得土地79.37亩,建造了大来码头,至1919年竣工使 用。 1924年,美商又进行扩建,使沿江码头全长380 多米,并安装一台17吨轨道移动式起重机,共有4座 仓库,露天堆场可存木材5万吨以上。码头以停靠大 来轮船公司中美航线的轮船航班及装卸木材为主,在 上海港外商码头企业中居第二位。 大来洋行轮船公司也在1920年于今广东路51号投 资兴建大来大楼。八层的大楼外部造型为新古典哥特 式,大楼的门面外墙是花岗岩块垒砌,中间月洞门内 配有黑色大铁门。底层曾作为公司的客票部、货运办 理处。七八层楼为公司办公室。二楼至六楼分租给其 他单位作为办公场所。解放后,大来大楼更名为怀来 大楼。目前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抗战时,大来码头被日军占用。1949年之后,改 名为白莲泾码头,1956年交归港务局管理,成为华东 地区木材集散储运中心。 03 身高1.74米的包起帆,进厂时体重不过90斤。瘦 弱的身子在工作中多有不便,也常常被老师傅批评: 别人搬两块生铁的时间里,包起帆只能费力搬动一块 。别人一个动作就能完成的锹煤,他要慢慢才能完成 。 老师傅希望青年装卸工们能搬得更快,但包起帆 这一代年轻人却在想,能不能有一天不用搬? 从17岁进厂到25岁因为腿伤而调去做吊车修理工 。包起帆在装卸一线工作了6年。粉碎“四人帮”后 ,国家恢复大学招生,包起帆报考上海市第二工业大 学,他希望能弄明白,机械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也希望能有朝一日让“木老虎”不再“吃”人。 1981年,包起帆毕业后回到原来的单位和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