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的心理及格线/爱商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提出人生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 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持续一生,每一个阶段中都 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 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 就会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妨碍后期人格的发展。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VS不信任 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 立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 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 ,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具有信任感 的儿童敢于希望,富有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反之 则不敢对未来怀有希望,活在惧怕中,时时担忧自己的需 要得不到满足。 第二阶段儿童期(1—3岁):自主性VS羞怯和怀疑 在第二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比如爬、走、 推、拉、抓握等,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学会行为,从中得到 快感。换句话说,儿童有了自己的意图,开始“有意志” 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如果我们允许孩子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 们的幼稚和失败,那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感觉,更加积 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以及过分严厉,并 常常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怀疑和体验到羞怯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 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 成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6岁):主动性VS内疚 到了第三阶段,儿童能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 ,知觉和肌肉运动更加精确化,也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语言 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 、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比如长大了要做什 么。 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 ,提出的大量幼稚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他 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出 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成“目的”的品德。而有目的品质的 儿童,更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和进取心。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进行了否定、压 制,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象等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 ,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 是笨拙的,致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 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品德。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儿童特别需要他人,尤其是家长、老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