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长调的抒情美典研究(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余佳韵,中国台北人,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外国人招聘研究员及日本东京大学文 学部访问研究员。现为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词学与文学批评、岭南文学与文化及日本江户至明治词学传播。编有《承继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反思青 年学者会议论文集》。
内容简介
第一章緒論第一章緒論 長調,或稱慢詞,是着眼於篇幅的短長而與小令相對的文類概念。①本書所界定的“詞體長調的抒情美典”,是以長調的表現形式、組織形態與抒情内涵為研究範圍,藉以建立長調文類的獨特美感典式。就題目選取而言,不選擇小令而選長調為研究對象,除着眼於長調的體式結構已脱離詩體,象徵詞體發展的定着與成熟的代表以外,其繁複的叙述形態、縱横排比的情感安排亦體現了新的抒情美學樣態。并且,相較於學界對小令的抒情美典的關注,長調文類的抒情典式的討論則更顯寂寥。因此,就研究課題的擇選來説,長調美典的研究確實是一塊值得開拓的領域。其次,“慢詞”名稱的由來是源於詞調的音樂屬性,與“令”、“引”及“近”三者構成詞體的基本音樂類型;絶大多數的慢詞體制篇幅上也較其他三類為長。②“長調”則是純然以字數篇幅所為的分類。兩者内涵雖然不盡相同,但在篇幅長度一點上仍有重疊之處。在詞樂盡數散佚的現下,為顧及“慢詞”分類的不易以及行文的一致性,故選擇“長調”為題。須先説明的是,雖然本書以長調為統稱,但在個别引用的文本中為維持引文與解説的一致,行文中偶爾也會出現“慢詞”,并不刻意區分兩者。 所謂的“美典”,係指“各種藝文現象所隱含的美感規範或典律”③,也可以理解為某一文學體類的抒情形式所藴含的美學典範。原指創作者或是欣賞者的獨特看法,日後在文化史中演進至藝術審美範疇。這種獨特看法或由個人審美論出發,或為個人有意識地分析,或為無意識地藴藏在作品本身,通過共時性與歷時性的檢證與確認,最終成就一得以承衍的美學價值。④“抒情”一詞所着重者,是為情感的表現形式。關於抒情美典的形成可分為廣、狹兩個層次。狹義而言,美典為詞人主觀的審美經驗的外顯過程,也就是人為外在景色物象引動之美感體驗通過自省、内化的詩感過程形成内在心象,繼而以文學藝術形式形諸於外的表現;廣義來看,即是某一種文學體類所藴含的審美典式,通過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創作實踐與積累淬礪,鎔鑄成一具普遍性、共通性的審美理想與追求。意即,所謂長調抒情美典,即是研究長調文類的形式結構、抒情内涵與審美理想之間,彼此融通互動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審美典式。 要照顧到各家詞人的創作風格,歸納各自的美感典範以統合整理出一共性,爲長調體式形貌勾勒出更為深刻豐富的内涵。然由於宋代詞人為數頗多,風格各自不一,限於時間與個人能力,如欲就長調美典進行較細緻的研究梳理,不得不由研究對象在美學典範上的代表性進行取捨。因此,本書并非先就各家詞人的創作特徵,或是根據詞牌逐一歸納各個調式的表現形式與情感内容間的關係;本書所討論的作品範疇,係以周邦彦與姜夔兩家作品為主,兼論其他詞家。周邦彦與姜夔二家詞不僅在宋代分别為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與張炎《詞源》(白石)尊為填詞典範;清代浙常兩派的南北宋之争亦將周、姜詞法奉為圭臬,歷時不衰。兩家在詞學史與詞體藝術美學的代表性與重要性自不待言。 本書之主題既為“長調”,在設計上,首先厘清長調内涵,述及歷代詞話詞評以及抒情美學等圍繞小令與長調二類詞體所衍生的種種論辯。其次論及長調結構,從過片與領字切入,研究長調結構的抒情特質及其藝術效果。接着討論長調中的時空叙寫安排與美典形成的關係。最後討論咏物詞此一主題藴含的文化意識與美學追求。與前兩章的時空安排與章法結構不同,咏物詞為詞人象徵和隱喻的最高藝術表現,不僅在南宋中後期為詞人抒情的主要素材,亦開啓了後代,尤其是清人好為咏物詞的趨向,故有獨立探討的價值。透過以上長調發展脉絡的梳理,能够較完整地呈現長調美典的抒情内涵及體勢意義。 以上所述,簡要述及了本書的題旨,至於本書研究動機以及研究方法等問題,則須有更詳細的説明。以下試從“長調”的概念内涵與文類性質談起,闡述研究價值以及為文動機。先行厘清若干概念,為本書建立基礎的理論架構。接着談到美典與典範選擇,以掌握相關論述的大致輪廓,最後交代本書章節與研究方法。 长调悠扬,抒情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