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证据在司法、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 Schauer),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法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密歇根大学等。著有《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心理侧写、可能性与刻板印象》(Profiles, Probabilities and Stereotypes)、《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等。 译者简介: 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译有《规则为什么会失败》等。
内容简介
埃尔维斯(Elvis Presley,即猫王)已逝。虽然小报头条还会冒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其实还没有死的新闻,但猫王确实已于1977年8月16日与世长辞,再也没有醒来。 就本书而言,埃尔维斯之死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事实,它的存在不因人们的个人偏好或政策偏好而改变。正如我们将看到,即便是像埃尔维斯之死这样一个看似直截了当的事件,也没有那么简单。然而,从一开始就区分埃尔维斯之死的事实和很多人希望他还活着的偏好(也许甚至是要把该事实和有些人更愿意相信他已经死去的偏好相区分),这一点依然至关重要。埃尔维斯已死这个事实不会因这些偏好的存在而改变。 埃尔维斯的例子虽然平平无奇,但它强调了关于事实在公众政策和个人决策中位置的三个重要区别。第一是经验现实与一些人或者很多人所偏好或者所期望的经验现实之间的区别。不喜欢吃凤尾鱼是一种偏好,认为凤尾鱼不存在则是一种经验性错误。而将不喜欢凤尾鱼作为否认其经验性存在的理由则是谬误。 第二个重要区别是真实的经验现实和一些人或者很多人所认为的经验现实之间的区别。接种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是事实,尽管很多人不相信。全球正在变暖也是事实,尽管一些人和一些政党极力否认这个事实。最近,关于公共支出、企业监管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政府政策的变化,取决于新冠肺炎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升降或消失。在某种程度上,当下依然是这样。然而,这些比率,无论是关于什么的比率,都是事实。假设衡量标准不变,这些比率相比一个月前是升了、降了还是持平的结论也是事实。相应地,当总统或者其他任何人断言某个比率低于过去某个时段的比率时,我们可以将他的断言与事实进行核对。我们也可以调查在新冠疫情早期那些效果常常被过分夸大的药物,例如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是否真的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以及是否会引起某些副作用。这些都是事实,它们的存在不会因为总统、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或者任何其他人的断言而改变。 新冠疫情也强调了第三个重要的区别:(a)事实是什么和(b)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描述现实世界和制定政策是两件不同的事。新冠肺炎的感染率正在下降的事实,无论在何时下降,这一事实本身都不能告诉政府是否可以放松现行的防控措施,也不能告诉人们何时可以恢复堂食、参与现场政治集会或者去教堂做礼拜。同样,感染率正在上升的事实,无论在何时上升,这一事实本身也都没有告诉大学要停止线下授课,或者建议个人停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所有这些关于行动的决定都基于事实,但仅靠事实是不够的。在制定政策和个人决策时,遵循科学,也就是遵循事实,是明智的,实际上也是必需的。但是,遵循事实和科学意味着将政策建立在真正的事实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事实的错误信念或者“替代性事实”(alternative facts)上。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利用而不是抵触科学给我们的启示。不过,与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偶尔发表的声明恰恰相反,遵循事实和科学并不表示,也不能表示,仅凭科学和事实就能决定某些政策应该是怎样的。政策的制定需要利用事实得出结论,而这些结论负载着不可还原的规范性和价值取向。这些政策的决策常常要求权衡,而这种权衡下的方案不能仅仅由事实来决定。如何处理事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探究问题,正如如何运用科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任务。无论遵循科学和事实有多么重要,意识到科学和事实的局限性也同样重要。 事实本身并不能指示民众或政府应该做什么,但事实始终是明智的公共决策或个人决策的基础。已故的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曾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人们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但无权拥有自己的事实。”这句话提醒我们,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弄清事实。正如他在同一个场合说的:“弄清事实是第一步。”尽管莫伊尼汉谈论的主要是政府政策的决策,但事实问题也为人们日常的很多个人决策提供了基础。例如,有些人拒绝光顾一些场所,这些场所的业主是三K党成员或是其他一些人,这些人持有种族主义或其他被这些潜在顾客所痛恨的观点。但这些潜在顾客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业主是不是三K党成员,或者是否持有种族主义观点。这些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拒绝光顾业主是三K党成员的店,在道德上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人们拒绝光顾一家店,因为他们认为业主是三K党成员,而其实业主并不是,这在道德上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生活和决定牵涉到众多由价值观驱动的选择,这些价值观来自规范性的政治偏好、道德偏好和个人偏好。但是,根据这些偏好采取行动要求我们先做出判断,这个判断是事实性的,而非规范性的。做正确的事情很重要,但弄清事实是第一步。 上述观点显而易见,平平无奇。但是,强调日益普遍的关于“事实是什么”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关于我们或者政府应该怎么做,是准确理解本书主旨的入口。两个多世纪以前,哲学家大卫· 休谟(David Hume)就警告说,当我们从“是”推导出“应该”,即从描述性推导出规范性,或者从“是什么”推导出“应该是什么”时,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推导所需的判断并不能仅仅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便是一种谬误。但是,企图从“应该”推导出“是”同样是一种谬误。如果世界和平与脱脂培根都能存在,那当然好,但光靠许愿并不能实现它们。本书的前提是,关于事实的争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争论为个人选择和公共政策问题提供了基础。本书试图对我们如何以及应该如何面对身边有关事实的问题和争议提供一些见解,而关于我们或政府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则留给他人。 关于证据的概念 说事实存在是一回事,确定这些事实是什么则是另一回事。一旦我们从“事实”这个概念转换到“厘清这些事实是什么”的问题,即判断哪些关于事实的断言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们就进入了证据的领域,这正是本书的主题。正如哲学家喜欢说的那样,证据是使我们相信某件事为真或为假的理由或者凭据。一项项的证据都是事实,但它们也是使我们得出其他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结论的事实。某人的皮肤和眼白发黄这个事实,是此人患有肝炎这个进一步事实的证据。我的汽车发动机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这个事实,是油箱里汽油的辛烷值过低这个事实的证据。苏珊被盗汽车的车门把手上有赫尔曼的指纹这个事实,是赫尔曼是盗车贼这个事实的证据。彼时已被提名的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埃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几年前曾在一份反对堕胎的传单上签字,这个事实是她当时信仰的证据,而她当时的信仰是她目前信仰的证据,相应地,她目前的信仰是她目前可能如何作决定的证据。 本书只是间接涉及什么构成一个事实,以及什么构成一个真的陈述或一个假的陈述。而本书直接涉及的是,我们如何知道某个陈述或结论的真假。用哲学术语来说,本书关注的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转换成日常用语来说,本书不是关于“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确定“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它关于在公共政策、公共协商和个人决策中对事实真假的评估。 对真相的需求 证据是判断真假的前提。但是,正如我们会在第十三章里看到的那样,心理学家所谓的“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在证据领域司空见惯。遗憾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实,通常深受他们希望这世界怎样运转的规范性偏好的影响。尽管足球是否越过球门线并得分是一个在理论上可证实的事实问题,但进球球队的支持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定球过了球门线,而防守球队的支持同样无一例外地认定球没有过线。尽管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的出生地是一个事实问题,但他的支持者(正确地)认定他出生在夏威夷,而很多他的政敌(错误地)认定他出生在肯尼亚,这不足为奇。当被问及哪位总统候选人“赢”了辩论时(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事实性的,也不容易被证实),仍然值得注意的是,潜在选民和专家都毫不意外而又令人乏味地选择了符合他们政治偏好的那位候选人。同样,最近发生的一场竞争激烈的总统竞选也是这样,人们对事实的评估太容易受他们的政治偏好与结果偏好影响。 然而,更加根本的是,只有在乎真相的人才在乎证据。我们并不清楚在同样的情境下,真相是否对所有人都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真相看作人们可以偏好(或者不偏好)的东西之一,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对真相的偏好与对幸福、爱情、友谊、野心、财富、健康和轻松,以及无数其他感情和条件的偏好相竞争。这些感情和条件有时会与真相冲突,对有些人来说,它们比真相更重要。尽管当亨利·克莱(Henry Clay)在1839年说他为做正确的事而宁愿放弃做总统时,他更多的是在谈论做人的原则而非谈论事实,但他的名言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很多(或者说大多数?)政治家会为做总统而放弃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是对真相的偏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偏好,不是所有人对真相偏好的程度都同样多,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直偏好真相。 如果真相是一种偏好,那么我们就该想到,可能存在一种关于真相的市场。真相的供应商,也就是证据的供应商,会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证据,或者想要的程度一样。 尽管这个结论看似让人不舒服,但超市小报的出版商可没有不舒服。很多人热衷于阅读富商名流的落魄经历,这种热衷创造出了对名人落魄细节的不厌其详的需求。而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其中以超市小报为主力军,想方设法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无论那些落魄经历是否真实。显然,那些富商名流时运不济、马失前蹄的故事与现实(即证据)越来越脱节,直到人们降低对这些故事的需求。同样明显的是,当对名人落魄经历的描写真实到变得无趣时,对此的需求也会降低。靠博人眼球而成功的超市小报出版商属于那些能最准确地评估人们对耸人听闻的故事的需求和对真相的需求之间关系的人。那些盈利颇丰的小报出版商已经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在这个最佳平衡点之上增加更多真相(更多证据)或减少耸人听闻的内容都会降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小报生意的成功取决于发现耸人听闻的内容和真相之间的平衡点,使得阅读量最大化(从而使销量和广告收入最大化)。 本书并不是关于出版业的,无论是小报还是学术著作出版,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尽管近期的事件足以说明以下观点,但我还是绕了个圈子,借用小报出版这个例子来说明,并没有很多人认识到,在任何问题上、在任何时候,更多真相(或者更多知识)对任何人(或机构)都同样重要。同样没有被认识到的是,证据作为知识和我们判断真假的基础,在任何问题上、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同样重要。本书的主题是证据。它建立在证据往往很重要,因为真相往往很重要的前提上。但如果我们想理解证据在这个世界上、在公共政策和个人决策中的位置,我们就需要理解证据和真相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所在。 ★ 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梳理证据的常识,帮你轻松掌握寻找真相的关键技巧。 在充斥着虚假信息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各种微信截图、现场照片和事件梳理互相矛盾,我该相信谁?“铁证如山”的事件却反转又反转,真相到底是什么?了解证据是接近真相的第一步,人们常常认为证据只存在于法庭上,但其实我们每天都需要大量证据来做选择与决断。本书通过梳理关于证据的基本知识、使用大量生活化和场景化的案例,让零基础读者也能学会使用证据:什么是证据、如何利用证据、怎样才是有效推理、如何评估别人说的话、专家知识的应用……明确证据的本质、使用目的及其后果,才能更好地了解真相。 ★ 避免情绪化决策,摆脱偏见、毫无根据和非理性的困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书帮助读者基于事实而非个人喜好或直觉来做选择,避免因偏见、误解或信息不足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在决策时往往误入陷阱而不自知:凭喜好选择事实进行推理、混淆事实和观念、不区分证据和期望、在思考前预设答案……书中揭示了许多类似的常见错误,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阐释,鼓励我们寻找经验证据和可验证的推论,从而避免无效或失败的决策。 ★ 提供判断信息真伪、防御虚假信息所需的思想工具,揭示欺骗和谣言的错误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大量信息,但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大多数信息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传言、书籍、目击者证词、专家意见乃至商品标签等,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吗?我该怎么判断和利用它们?本书提供了分类、比较、校准等判别信息的方法,帮助读者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信息来源,识别和抵御谎言与误导。同时,本书也利用贝叶斯定理等思想工具,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明辨真伪。 ★ 汲取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流言和谎言的牺牲品。 本书综合政治、艺术、医学、科学、历史与心理学等多种方面的研究,案例覆盖英美证据法、刑法、民权法、疫苗和食品安全、选举舞弊指控、体育竞赛、艺术品鉴定、法医学技术甚至占星术等,借鉴了多位法官、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等对证据的本质及其使用方法的智慧结晶,提供了多角度的启示。通过对比科学与非科学的思维方式,本书也帮助读者在思考、推理和判断时更好地运用证据、分辨各种类型的信息,培养更审慎、严谨和更具批判力量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