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洪修平,一九五四年生,江苏苏州人。一九八四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一九八八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肇论》是东晋时期著名佛学理论家僧肇著作的汇集,共包括四篇重要的佛学专论,在批判总结魏晋玄佛合流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佛教般若性空学说,它们是: (一)《物不迁论》,主要论述了动静问题,论证动静变化都是不真实的假象,破除人们对“有物流动”的执着。 (二)《不真空论》,主要从有无观上立论,论证世界万法既不是真有,也不是真无,而是非有非无,有无皆空。万法皆空,并非万法不存在,而是万法虚假不真实。“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不真故空,不真即空,这是贯穿《肇论》的一个基本思想。 (三)《般若无知论》,主要发挥“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的般若空观之义旨,即以佛教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万法性空的真实本质。论文特别对佛教般若智慧的无名无相、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特征作了论证。文后附有庐山名士刘遗民的《书问》和僧肇的《答刘遗民书》。在《答刘遗民书》中,僧肇针对刘遗民的提问,进一步对般若空观作了阐述。 (四)《涅槃无名论》,这是将般若性空学说用于解释佛教理想的涅槃解脱之圣境,说明涅槃既非世俗的有,也非世俗的无,它寂寥虚旷,不可以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对无名无说、超言绝相的涅槃是不可有任何执着的。 在上述四篇论文之前,有一篇概括性的文字,标名《宗本义》,载于《肇论》卷首,近似全书的纲领。 现存《肇论》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由于《肇论》文辞优美,思想深邃,哲理性强,因而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自南朝以后,几乎历代都有人为之注疏。其中以陈代慧达的《肇论疏》为最早,唐代元康的《肇论疏》为最详。除宋元明清各代《大藏经》都将《肇论》收录外,清严可均《全晋文》也收录了僧肇的主要著作。本书全文载录的《肇论》依据的是上海佛学书局影印的宋本《肇论中吴集解》。 僧肇生平及其思想简介 《肇论》的作者僧肇(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载,俗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僧肇以代人抄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熟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为他日后融会中印思想,在中国化佛学方面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期,社会上老庄玄学盛行,僧肇对此也有特别的兴趣,他“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但僧肇读老子的《道德经》,又常有不满足之感,觉得《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即认为老庄玄理虽然十分美妙,但还不是尽善尽美,尚不足以引导人们趋于冥除各种牵累的精神解脱之境。 后来僧肇见到三国时支谦译的《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这就是说,僧肇是在《维摩经》的影响下离开老庄,皈依佛门的。这与当时的社会和时代风气都有密切的关系。 《维摩经》对《肇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学者认为,《肇论》虽然广泛引用了不少经论,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用《维摩经》去会通其他经论的”①,这有一定的道理。《维摩经》是一部在中土相当流行的大乘佛教经典,很受佛教徒和文人士大夫的欢迎。此经曾与《楞伽经》和《圆觉经》并称为“禅门三经”,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佛教大乘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