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
ISBN: 9787219090169
常自省 中国古代对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为弥补局 限,进德修业,强调通过“自省”“慎独”的自我意 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这成为古代重要的德行修养方 法。 “自省”与“反求诸己”是自孔子以来,历代儒 家都十分重视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贯穿古代传统的 一个品德,为历代学者所提倡。孔子极为重视人的自 我审查,他说看到别人不贤良,你也得自我反省,一 天之中,要多次对自己进行反思。其言行对弟子的影 响很大,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能做到“吾*三省吾身” ,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因此广为人知。《大学》《中庸》继 承了这一思想,将“慎独”和“自省”推到一个新高 度。《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于细枝 末节中自我反省,它以射箭为比喻,说君子立身处世 就要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怪靶子不正,只能怪 自己箭术不精,所以人应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 这样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偏颇,从思想上 改正,从意识上加以修养,这就是“反求诸己”。曾 子的“自省”和《中庸》的“慎独”说对后世的影响 也**大,*影响至深的是刘宗周,他认为“人心有 独体”,将“慎独”提高到天地本体的地位,视为人 之为人的根本。 现代社会,我们虽不必同于古人,但是从当下身 边的事情入手自我反省,也是完善提高自己的一种需 要。 伯玉不欺暗室 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也是卫国有名的贤 人,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并与孔子 曾有很好的交往。有一次,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 。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你家先生*近在做 什么?”使者回答说:“我家先生每天都在努力减少 自己的错误,但却很难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 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言下之意, 对蘧伯玉是赞赏有加。 蘧伯玉平素所为的确值得孔子称赞。有**晚上 ,蘧伯玉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 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 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 是可以的。但蘧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 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 ,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 行礼表达了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此时,正好 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他听 见宫外有马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 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 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南子说:“这个人肯 定是蘧伯玉,他乘车从东边往西边去了。”卫灵公觉 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一定是蘧伯玉呢?”南 子说:“蘧伯玉是有名的贤人,他表里如一,不会在 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 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 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 ,下车行了礼之后才离开。”卫灵公听了不怎么相信 ,就派人暗中去查这件事,结果还真是这样。从此, “不欺暗室”就作为赞美人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 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的品德,流传了下来。 国藩*记自省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 长沙府湘乡县(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湘* 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入翰林后,一直注重学问、修身、处世方 面的提高,在接*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家的影响后, 遂产生了记*记反省自身的习惯。“余向来有无恒之 弊,自此次写*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课 就是现在说的*记。曾国藩将*记作为自励、自责、 自省的一件**。 一次曾国藩在朋友家聚会,见一朋友之妻容貌姣 好,遂产生爱慕之情,不免不时看几眼。回家后,曾 国藩对自己的行为痛恨不已,他在*记中记到:“醒 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之气安在?真 **矣!要此*课册何用?……立志自新以来,又已 月余,尚浮躁如此耶?”曾国藩将“沾恋”定性为“ 大恶”,并把自己骂成**,可见曾国藩对自己要求 之苛严。曾国藩父亲是一个老烟客,耳濡目染,曾国 藩十七八岁时就被称为“烟棍”,成天烟筒不离口; 二十一岁时,悔改戒烟,并把名字改成“涤生”,但 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二十九岁时, 林则徐禁烟,曾国藩响应,决定戒烟,他自我检讨说 ,为了戒烟,名字都改十年了,还是吃烟如故,可叹 可恨。这次戒烟取得一定成效,但时断时续,不能坚 持。三十一岁时,也就是曾国藩向倭仁求教的那一年 ,他真正地下了决心戒烟,为了防止自己重蹈覆辙, 他通过记*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戒烟经历,*终 戒烟成功。 曾国藩记*记反躬自省贯穿于其一生,使其无时 无刻不保持“战战兢兢”之心,即使封侯拜相,被誉 为“完人”“中兴名臣”,登上人生的**也依然如 此。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