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大师人文课堂

故都的秋/大师人文课堂
作者: 郁达夫
出版社: 湖南少儿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故都的秋/大师人文课堂
ISBN: 9787556241781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2年3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1928年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1945年为其卒年),终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内容简介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 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 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 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 了,索性就朝西地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 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 的印迹,居然处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 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了。尤其 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 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现在竟长 成了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 的平处,这里那里,一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 了许多;像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虽仍依旧,但校 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 的那一丝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现在却已将 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堂西北的略高之 处,本来足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 里的,现在却建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 !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干二百日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 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像白驹的过隙,但 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 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 垂老了。 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 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 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 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 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 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的消息的。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 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 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 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 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 ,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 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儿地写一点东西, 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 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 上溪口去吃茶去罢,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 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 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 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 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 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 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 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