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精)
作者简介
约翰·赫西(John Hersey),中文名韩约翰,1914年生于天津,十岁时随父母返回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完成学业。1937年夏天,他在暑假期间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辛克莱尔担任秘书,同年秋到《时代》杂志工作,两年后被派往《时代》的重庆分部。整个二战期间,他往返于欧亚大陆,为《时代》、《生活》、《纽约客》撰稿。 约翰·赫西是最早践行“新新闻”写作手法的记者(尽管他后来对这种手法不无批评),对美国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广岛》、《阿达诺之钟》(A Bell for Adano,1945年获普利策奖)等。1965年起,约翰·赫西任教于耶鲁大学,长期讲授写作课程。1993年逝世。
内容简介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时间正好是8点15分, 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东亚罐头厂人事部职员佐佐 木 敏子小姐刚在工厂办公室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正转过 头 去与邻桌的女孩说话。同一时刻,藤井正和医生正在 他 私人医院的门廊里盘腿坐下来,准备看《大阪朝日新 闻》。 他的私人医院半悬于分割广岛的七条太田川支流的其 中 一条之上;中村初代太太是一个裁缝的遗孀,她站在 厨 房的窗口边,注视着一个邻居拆房子。邻居的房子在 防 空袭的隔火带上,所以不得不拆除;耶稣会的德国神 父 威廉·克莱因佐格穿着内衣侧身躺在耶稣会三层房屋 顶 楼的一张简易床上,在看一本教会杂志《时代之声》 ;佐 佐木辉文医生是广岛市大型现代化红十字会医院一名 年 轻的外科医生。他手里拿着一份血液样本,准备拿去 做 瓦色尔曼试验,正走在医院的一条走廊里;广岛卫理 公 会的谷本清牧师停在城市西郊古井一个富人的房子门 口, 正准备卸货。由于担心广岛会像大家预想的那样,遭 受 B-29轰炸机的大规模空袭,他装了满满一辆手推车的 东 西从市区转移出来。十万人在此次原子弹爆炸中丧生 , 他们是六位幸存者。他们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活 了 下来,其他那么多人却死了。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是很 多 微小的机会和偶然性挽救了他们:一个及时采取的步 骤、 一个进屋的决定、赶上了一辆有轨电车而无需等下一 辆。 现在他们每个人都知道,在他们活下来的过程中有很 多 人死去,他们目睹的死亡比自己所能想到的要多得多 。 但在那个时候,他们所有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谷本清牧师那天早晨五点起床。由于他太太有时 会 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坐车去广岛北郊牛田的朋友家过 夜, 他独自一个人在牧师住所。在日本所有的重要城市中 , 只有京都和广岛还未尝过B-29轰炸机的威力。日本人 把 B-29轰炸机称为“B君”或“B先生”,这里面混杂了 熟 识的敬意和不悦。谷本清牧师像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一 样, 觉得自己快要被焦虑感逼疯了。他听过人们对久礼、 岩国、 德山及其他附近城市的大规模空袭的恐怖描述。他确 信 很快就轮到广岛了。由于昨天晚上多次响起空袭警报 , 他并没有睡好。广岛近几个星期来几乎天天晚上都会 拉 响警报,这是因为那时B-29轰炸机把广岛东北的琵琶 湖 作为一个集结点。不管美国人计划轰炸哪座城市,他 们 的远程轰炸机都会从广岛沿岸上空轰鸣而过。警报频 频 响起,而“B君”却迟迟没有大驾光临,这让广岛市 民 人心惶惶。城里流传着一个传闻,说是美国人给广岛 准 备了特别的东西。 谷本先生是一个小个子男人,很健谈,表情丰富 。 他的黑发很长,梳了一个中分的发型。他的额骨突出 且 与眉毛靠得很近,留着小胡子,嘴巴和下巴都很小, 使 他看起来很奇怪:既年长又年轻,既幼稚又睿智,既 虚 弱又暴躁。他的步伐急促不安,但带着一种克制,这 表 明他是一个小心谨慎、深思熟虑的人。在日本遭受空 袭 之前,他只有在境况极其不好的日子才会显出这些特 征。 除了让太太去牛田过夜,谷本先生一直在搬东西,把 他 放在人口密集区长良川教堂里所有能移动的东西,都 搬 到距市中心两英里的古井,一个人造棉商人的宅子里 。 人造棉商人松井先生当时把他的空宅子向很多朋友和 熟 人开放,他们就可以把想搬的东西从可能被空袭的地 区 都搬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谷本先生之前一个人用 手 推车搬椅子、赞美诗集、圣经、圣坛器具及教堂记录 册, 这并不难,但是要搬管风琴和一架竖式钢琴却需要一 些 帮助。昨天一位叫松尾的朋友帮他把钢琴搬到了古井 , 作为回报,他答应今天去帮松尾搬运他女儿的东西。 这 就是为什么他起得这么早。P1-4
1946年8月,《纽约客》全文刊载描写原子弹爆炸的《广岛》,杂志很快销售一空,其中,关心原子弹问题的爱因斯坦一人便买走1000本。 1993年,作者约翰·赫西去世时,《纽约客》在讣告中说,《广岛》“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杂志文章”。截至当时,《广岛》已经在美国本土销售350万册。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评选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新闻作品,《广岛》名列首位。直到今天,《广岛》仍是美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