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为文化名人算经济账)
作者简介
陈明远,1941年生于重庆。写过诗,研究过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现代文化人和知识阶层的发展史。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亲受过许多文化名人的信任与关怀,故由他书写的文化名人在史料丰富详实之外又多了外入所不知的趣味与掌故。著有曾引起轰动的《文化名人的个性》、《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等书。
内容简介
那时全国实行科举制度,读书人从小在“私塾”、“家馆”熟读《四书 》 《五经》,练习八股文和试帖诗,辛苦应试,侥幸取得秀才、,举人的头衔 ,以提 高社会地位。所谓“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传统教育主要是“州学”、“府 学”、 “县学”以及“书院”。周豫才想出外求学,家里却出不起钱,因为家境实 在困 难,只能进公费的洋务学堂了。新式的洋务学堂寥寥无几,只有天津的北洋 水 师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福州的福建船 政 学堂等处,都是官费供给。 正好来了个机会,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有一位本家叔祖,在那里当“管轮 堂”监督(即轮机科舍监)。 戊戌年(1898)周豫才17岁时,母亲鲁瑞变卖首饰筹集8块银圆的路费 (当时1块银圆约相当于百年后人民币400元),供他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 免学费、膳费,每月还有少量津贴。周豫才到南京去投奔本家叔祖,暂住在 他 的后房。 可是这位“管轮堂”监督有点顽固,他虽然以举人资格担任了这个差使 , 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大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 就 给他改了名字“树人”,出于“百年树人”的典故。周树人于戊戌年(1898) 闰三月经过杭州往南京,十七日到达,目的是进江南水师学堂。四月中考取 了 试读生,3个月后正式补了三班。 除了学费、膳费全免以外,实习期3个月内有津贴300文(相当于3角银 洋,即今人民币60元),以后逐渐增加,第一年有2两银子(当时1两=1000 文)。约合1995年人民币200元、2010年人民币400元。这比首都的京师大学 堂或同文馆待遇要低一些。 据《朝花夕拾》上所说,每月可得津贴银叫做“赡银”。水师学堂系用 英 文教授,需要九年才得毕业,前后分作三段,称为三班,每三年升一级,由 二 班以至头班。周树人在那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来,“现在是 发现 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后来他从水师学堂退学 ,改 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矿务铁路)学堂,仍用“周树人”这个名字。 转人矿路学堂以后,1902年1月毕业。在这期间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就 是他从微薄的津贴中用500文(5角钱)买了一本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据鲁迅的同学张协和回忆,矿路学堂“入学考试分初试及复试两场,都 只是 做文章,初试的题目我已忘却,复试的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论》。 我和 鲁迅就是经过这样的考试而入学的。”(张协和:《忆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 》) 和陆师学堂一样,矿路学堂也仿照德制。除德文外,还有格致、地学、 金 石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等课程。这个学堂聘请了洋教习三人 , 专门盖了洋教习楼。 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了三年。矿路学堂上课,一主要是抄笔记。教师把 整本 的书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在笔记上。鲁迅专心致志,抄得既快又好。鲁迅 手 抄过讲义《几何学》、《开方》、《开方提要》、《八线》与《地质学笔记 》等。 王冶秋在1942年写的《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一书中说:“他曾手抄汉译 赖 耶尔的名著《地学浅说》两大册,图解精密,抄摹实在不易。” 据江南陆师学堂章程规定:一等学生方禀请总督发给《执照》,二、三 等 学生只发给《考单》。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矿路学堂,才荣 获 《执照》。其中写道:矿务铁路学堂“选募聪颖子弟,到堂学习矿学、化学 、格 致、测算、绘图等项,现届三年毕业”。“学生周树人,现年十九岁,身中 面白 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执照》中开列的矿学 等7 门功课的成绩都在85分以上。 为鼓励学生用功学习,校方规定,每星期作文一次,凡获得第一名者赏 三 等银牌一个;每月月考一次,名列第一名者赏三等银牌一个。四个三等银牌 可 以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以换一个三等金牌。由于鲁迅勤奋刻苦 、 锐意新学,因而学业优异,名列前茅。年龄最小的鲁迅是矿路学堂同学中唯 一 用四个银牌换得一个金牌的人。金牌到手之后,鲁迅总是拿了去换钱买书看 , 买点心花生米请大家吃。 鲁迅不满足课内的学习,课外常跑到夫子庙状元境(今立新巷)去买书 看。有一次,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严复译述的赫胥黎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的 书《天演论》。 鲁迅在南京学堂的日子并不好过,20岁左右仍然“没有余钱制衣服,以 至 夹裤过冬,棉袍破旧得可怜,两肩部已经没有一点棉絮了”。(许寿裳《亡 友鲁 迅印象记》) 生长发育期间,由于经常食不果腹、营养不良,有时不得不以辣椒佐米 饭进 餐,所以体形瘦弱矮小,且落下胃病的顽疾,严重影响了鲁迅一生的身体健 康。 鲁迅考取官费,1902年4月赴日本留学。据鲁迅回忆:“记得自己留学 时候, 官费每月三十六圆。”(引自《华盖集续编》)而根据周作人的回忆:“周树 人那时 的学费是年额四百圆,每月只能领到三十三圆。”(引自《鲁迅的故家·鲁 迅在东 京》一书)说法略有不同。 实际上,当时留学日本的官费起初每月33银圆,后来增加到36银圆。 1905年,他的二弟周作人20岁时也到日本留学。 1906年6月,鲁迅在仙台医专第二学年结束时,退了学,准备弃医从文 。 他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当月,他奉母命回到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4天 后 便回东京。 1907年周氏兄弟合译《红星佚史》,得到稿酬200圆,合同上注明千字2 圆。①同时鲁迅还有一些著述和译文出版,后来收入《坟》和《集外集》等 。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花费很多钱买书。据统计,当时购买的德文书籍共127 种, 贵重的如《世界文学史》10圆,便宜的如裴多菲小说《绞吏之绳》5角。购 书 占据生活开支的首要项目,并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嗜好。这时鲁迅发表了《摩 罗 诗力说》等论文并准备从事新文学运动,但却于1909年夏天由日本回国,主 要 原因是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 1909年春,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临行前 , 鲁迅对许寿裳说: 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周作人)将结婚,从 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