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许久的春天/经典悦读
作者简介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出生于湖南 沅陵。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朱湘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5岁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 大学)。他个性独特,耿直而倔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肆意 翘课、不守校规,记满三次大过而被校方退学。1927年,朱湘赴 美国留学,先后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就读, 但1929年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回国后任教于安徽大学(现安 徽师范大学)外文系,却因和校方产生矛盾而愤然辞职。此后他 为谋职业四处奔走,穷困潦倒,生活动荡,家庭矛盾也日渐激 化。1933年12月5日,在从上海到南京的江轮上,诗人选择了投 江自尽,将短暂的一生付诸冰冷的滔滔江水。 朱湘死时还不到30岁,却已积累了200多首诗歌,在新诗的 内容、形式、体裁、风格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早在 清华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创作新诗,展露出诗歌创作的天分和 才华,在当时被称为“清华四子”之一。1925年朱湘出版第一部 诗集《夏天》,1927年出版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显示了他诗歌创作的日臻成熟。他早期的诗歌风格明快清丽,注重格 律,音调柔婉,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出国后,他的创 作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尝试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表达对人 生的感悟,诗歌的意蕴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1934年出版 的《石门集》中所收的70多首十四行诗,被诗人柳无忌评价为 朱湘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沈从文曾评论朱湘的诗: “能以清明的无邪的眼,观察一切,无渣滓的心,领会一切 ——大千世界的光色,皆以悦目的调子,为诗人所接受;各样 的音籁,皆以悦耳的调子,为诗人所接受。作者的诗,代表了 中国十年来诗歌的一个方向,是自然诗人用农民感情从容歌咏 而成的从容方向。” 本诗集选编了朱湘诗歌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 有写景抒情的短章,有对人生体验的思考和咏叹,也有内心苦 闷的流露。透过这些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孤傲又敏感的灵 魂、一个寂寞飘零者的身影、一个对诗歌钟情又执着的纯粹的 诗人,感知到这个在中国新诗史上被埋没很久的诗人的孤高的 真情。"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