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想一点时间(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张铁志:台湾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1949年以后,国民党在台湾建立起一个半极权体制,这个 体制比其他的威权体制更加严密地控制所有社会组织,并灌输民 众意识型态。在社会各产业与职业,是一套细密的党国统合主义 来控制;在地方社会,则是透过地方派系的侍从主义来控制与动 员。台湾的民间社会只被鼓励去赚钱与娱乐,不可能形成任何自 主的社会组织,更遑论公共领域。 到了七O年代初,由于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以及国民党政权 在此时遭逢的内外危机因而开始放松,社会力开始从长久的高压 统治下一步步解放。一方面是新浮现的文化运动,从电影、艺术、 摇滚、舞蹈等,尤其这些文化运动开始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另 方面政治反对运动也透过办杂志和串连,逐步组织化。一个未成 熟的公共领域开始诞生,但此时所有组织结社都还在党国体制的 严密控制之下,民众也还没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一直要到八。年代,民众才起而争取被侵犯的权利:劳工争 取他们被积欠的工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消费者争取吃到安全 的食品;草根社区抗议严重的环境公害等等。另一方面,各社会 群体也开始要求挣脱国家的管制,追寻自主空间。那是社会力的 真正解放期,不论是环保运动、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原住民运动、 校园民主运动等等,各个团体都起来争取权利。 在八O年代初期,由于对美丽岛事件的镇压,所以政治运动 是以办刊物和选举组织为主,街头抗争的频率和强度不及环保或 经济议题强,甚至可以说社会运动帮政治运动打开了街头空间, 但政治反对运动又为社会运动一步步突破了政治禁忌。1987年解 严之后,台湾开启了政治自由化阶段,各种社会运动的频率和强 度都更为增加,那是台湾社会运动的黄金时期。 八。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燃烧的“抗争性民间社会”。在此用 “民间社会”,一方面这是当时对“civilsociety”的普遍翻译,而 这个翻译也反应了那个时空的社会现实和想象:当时论者是借用 同时期在东欧如波兰团结工联反抗党国体制所使用的论述,强调 “民间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对立,社会如何挣脱威权国家的控制、 获得自主性。“民间社会”论者也强调反对阵营中应该放下统独 的歧异,以对抗党国体制优先。 到了九O年代民主化之后,对抗性的“民间社会”逐渐转变为 所谓“公民社会”。所谓公民社会,期待的是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预设一个理f生讨论的公共领域,以及强调国家与社会并非二元对立。 所以,在“民间社会”时期,民众是要求国家退出社会领域,如不 再控制媒体、工会、校园等;在“公民社会”时期,则是要求国家 重新介入社会,如媒体改革和社会福利都需要国家某种程度介入。 前者是反抗性的;后者则是民众的自我组织,并需要社会和国家关 系的重构,以及建立一个多元思辨的丰盛公共领域。 这个转变主要是因为在九。年代,一方面威权体制逐渐崩 解,人民的基本权利获得逐步保障,形式民主被逐渐建造起来, 所以不太需要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对抗。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认 识到民主的建立不只需要专制政权的解体,不只要有选举制度和 政党竞争,而还必须要深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改善民主治理的品 质等等,尤其在于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能有更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这个时期,公民社会与国家或者政治部门的关系还有两大 变化。 首先,原来处于激烈对立的社会运动与国家部门的关系出 现几个重大调整:1.社会运动更为制度化、专业化;2.国家的统 治技术开始改变,一方面设立新的法律来承认新的公民权利,另 方面也给予更多管制与限制,如1988年制定的《集会游行法》; 3.政府开放社运团体的政治参与空间或者是说整编入既有的权力 体系,不论是既有的政府决策机制纳入NGO团体的代表,或是 新设立的政府组织如总统府人权委员会、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会、 非核家园宣导委员会邀请这些民间团体。 当然,这个改变并不代表传统的议题和抗争剧码就从此消失 了。立法院和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从来没有停止过人民的喧 嚣与黄色的布条。不过,在八。年代获得新公民身份的人们,确 实开发出不同方式去改变传统的权力结构或者政治想象。 另一种关系的转变是民间团体和政党之间。从八O年代起, 由于许多社运抗争(如环保、人权、劳工等团体)的反抗目标 都是指向执政的国民党的政策,所以和作为反对党的民进党有 比较强的结盟关系,并且都可以被视为处于相对于党国体制的 “民间社会”;或者说,这个结盟关系在许多例子中其实是民进 党为了建立反国民党社会联盟,而主动直接涉人、影响这些社 运团体。也因为这个结盟政治,民进党在价值上比较愿意接受 这些进步理念。 但这个“不神圣同盟”在九。年代随着民进党完全采取“选 举总路线”,并在政治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逐渐变质。此时民进 党不能再被视为“民间社会”的一员,而是“政治社会”中的行 动者。这也使得社会运动团体成员开始面临民进党结盟关系的重 新调整。 政党轮替后,两者关系重新调整的需要更强烈。一方面许多 社运人士被吸纳进新政府,或者这些团体被纳入政府部门的决策 机制,因此造成许多社运团体更认真思考自主性。另一方面,他 们也更清楚认识到民进党完全是政治逻辑主导,很难被期待。所 以他们必须去走自己的路。 从民间社会到公民社会,台湾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自主性, 重建与国家和政治行动者的关系。我们还在这条路上。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