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张伟基回忆录

往事如歌:张伟基回忆录
作者: 张伟基|责编:阮清钰//严文玮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98
折扣购买: 往事如歌:张伟基回忆录
ISBN: 97875491250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正文节选 当时引进外资是相当困难的。1982年底,为了引进 外资,我每天带着张秋如等几个人,到深圳新安酒家去 招商引资。大家每天轮流吃盒仔饭,等外商。每见到一 个老板,就求他到村里看。好不容易利用张姓祠堂、茂 璋学校、粮食加工厂,引进了松果丝花厂。老板姓陈, 我称他为“家宝陈”,张守芬担任厂长。后来在老人窝 那里,我建了厂房,建了一排宿舍,给他们用。陈老板 和我年纪差不多,我们相处很好。 到了1983年,我想,村里环境太差不行,连我们自 己都看不过眼,怎么会有人来投资?所以我就发动群众 ,从南和借了一辆南京牌汽车,从工程队借了五六十辆 手推车,组织全村群众,一直干到晚上10点半,大家都 没有休息,把所有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当时没有水泥 路,为了保持长期清洁干净,我马上组建清洁队,每人 每月50元工资,大家报名抽签来做,因为当时群众挑泥 填土建厂房也没多少钱,一担泥只有七八分钱。最后选 了三个村民,一个是林坚,一个是林煌胜,一个是张桂 发。 接着,我就利用赚到的一些资金,把现在商业街的 厂房建起来了。因为电子厂做不下去,就引进了一家风 筒(电吹风)厂,收入挺可观。后来,村里在三角用( 即现在农民公寓那里)又连续建了三栋厂房,最近那栋 靠近门楼河塘边上。这几栋厂房用来做皮革厂、胶(塑 料)花厂和电子厂。接下来村里在现在食街的位置建起 了厂房,原来在布吉的华都厂,看到南岭村这么好,就 搬过来了。这个厂的效益非常好,一年可以收入1000多 万元,当时对村里来说是天文数字。南岭村就是利用这 样滚雪球的方式,把经济发展起来。 1983年冬,时任宝安县委常委的李容根同志多次来 到南岭村指导,并把南岭村作为推广学习的典型,这使 全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大家越干越起劲,不讲价钱, 埋头苦干,村里一天比一天好。 1984年,我们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获得了广东 省的文明奖,县委非常重视。当年接近春节的时候,我 们把在香港的乡亲请回来,派车到罗湖火车站接他们回 来家乡,看村的变化。还派人在现在老人窝的位置,打 了几个灶头煮饭。每家人把桌椅搬到沙吓禾坪,大家一 起吃饭,非常开心、热闹,一直到晚上都舍不得离开。 对于那些居住在香港的乡亲,我们派车送他们回去。这 次活动,加深了在香港的乡亲对家乡巨大变化的感受, 使他们大为改观,大开眼界。 随着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都建起了厂房。那时在布 吉日资厂有个叫基村的日本人,看中南岭村,先来办厂 ,接着十多家日本企业通过他被引进来。和美厂、玩具 城等其他厂也引进来了。当时收入比较高的是华泰厂, 按工人人数计,每个月要给我们村每人220元港币,所 以一年下来,光是港币收入就很多。那时,很多老板来 南岭村投资办厂。 (摘自第四章“壮岁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