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精)
ISBN: 9787518402304
介绍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沿袭各家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的精髓,循序渐进地加以阐述,并渗入许多我的个人 理解、解释与推展。对于我来说,性格类型的描述应 理所当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维方 向,但这样的二维方向可能难免会使有些治疗师觉得 有造作之嫌。他们可能从自己的理论学派观点出发, 对人格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些理解对于初 涉精神分析治疗这一具有深厚积淀领域的学习者来说 ,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侧重于实际操作,而对精神分析理论、概念 或哲理方面相对涉及较少。我更希望本书能成为受训 者的参考读物,而非试图确立人格诊断的“金科玉律 ”。书中各章都会反复强调精神动力学案例分析思路 和对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除了一些定义明确的基本 治疗态度(包括好奇、尊重、同情、热情、正直及坦 诚和谦逊)(McWilliams,2004),我无法在缺乏具 体个案的具体情况下,就事论事地教授某种“技术” 。 有人认为:精神分析无法应用于重度抑郁、严重 创伤、少数民族、成瘾者等群体。那么,本书中所描 述的、用以探索来访者的二维方向思路,若能成功地 引导读者去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形式 ,必将有助于扭转这类误解。 关于术语(名称) 传统精神分析的许多观点常常遭人误解,可能与 这一理论所用的特定术语(名称)有关。这些术语创 立之初,具有一定的本意,但术语在特定情境下常常 具有标签作用,并随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词语 的内涵本用于直接描述事物,但在实际情形中,词语 的外延往往雀占鸠巢,逐渐取代内涵,并形成刻板印 象。当这些词语被人们(尤其是外行人)不恰当地运 用时,那么某些词语就会引发联想,甚至充满恶意。 举例来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在1835年曾 被称为“悖德性疯癫(moralinsanity)”,后又改 为“精神变态(psychopathy)”,“社会病态 (sociopathy)”。人们每一次改变都旨在为某一现 象贴上客观的标签,但这一现象是如此恼人,以至于 公众主观地倾向于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个体的道德水准 低下。类似的情况还有“性别倒错(inversion)” 这个词从“性偏差(deviation)”、“同性性欲 (homosexuality)”而来。但厌恶同性情谊的人会 习惯用“同性恋(gay)”、“酷儿(queer)”来贬 低地指代这一群体。类似的还有“智力迟 钝”(retarded)“发育迟 滞”(developmentallychallenged)。这样,对现 象的厌恶情绪使人们对诊断名称自然衍生出侮辱性的 词语外延。非心理学术语同样如此,例如大家对“政 治正确”(politicalcorrectness)的争议。结果 常常如此:心理学派的历史愈是悠久,其用词就愈是 会被理解为负面、偏执和怪异。加之精神分析的术语 常被随心所欲地、刻意歪曲地或者偏激地使用。这种 现状已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在精神卫生行业内外健康发 展的痼疾。 另一方面,造成精神分析学派的声名毁誉参半之 现状也恰恰来自其自身的影响力。随着精神分析理论 日益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某些专业术语也逐渐趋向通 俗化和片面性。例如,“受虐masochistic”一词,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晦涩难懂,不禁令人联想起偏爱 痛苦和煎熬的怪人。这种反应理所当然,但却一直未 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精神分析的受虐概念,是基于 人性的阐释和领悟,是对个体宁愿反复将自身置于痛 苦的境地,甘愿牺牲的动机的深度体察。这一术语有 利于治疗师导出针对性的分析性治疗。精神分析的其 他术语也是命蹇时乖,它们常常成为非分析治疗师和 文学作品调侃的笑料,经他们一知半解的发挥后,被 传播得面目全非。 概念随着应有的日益普及,其含义也会逐渐折损 。如:随着“创伤(trauma)”一词的流行,其客观 灾难性色彩已逐渐暗淡,更多用于形容“悲切”或“ 伤感”的内心体验。“抑郁(depression)”也变得 与多愁善感不分仲伯(Horowitz&Wakefield,2007 )。“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听起来像是焦 躁不安(anxietyneurosis)和极度焦虑 (anxietyattack)的混合物。其跨度可从个体参加 商务午餐时的局促不安到亲临火灾现场的恐惧感。 鉴于此,我对如何选择术语表达本书内容而感到 左右为难。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希望我的选择能符合 公众目前对术语的偏好,兼顾患者对特定诊断的排斥 。因此,在讨论特定现象的概念时,除非原先的术语 辞不达意,我才会从标准DSM诊断系统中援引专业术 语。从另一角度来讲,一些学术界人士似乎更热衷于 不断翻新诊断名称,而对其含义却知之甚少。他们会 用“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取代“受虐倾 向(masodistic)”,用“表演性(histrionic) ”代替“癔症性(hysterical)”人格,以此来规避 带有精神分析含义的术语。但这种术语的改变也扼杀 了治疗师的分析式思维,以及对人格形成的潜意识机 制的认识。 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左右兼顾使本书内容总体上以 传统精神分析术语为主,为降低专业术语的晦涩,我 也会穿插一些近期、等同含义的术语。这种语言风格 的目的是促进读者的内省,帮助他们理解特定术语的 内在机制。我将尽量使用大家熟知的精神分析语言, 力求通俗易懂;缺乏精神分析背景的读者可能会对本 书内容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我希望这种批判的眼光 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假以时日,相信精神分析理论将 会证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 关于语言风格 即便对精神分析理论笃信不疑,各派别间关于人 格特质类型及涵义的论述仍然是众说纷纭。很多分析 性思维的核心概念既未经过系统研究和证实,本质上 也难以操作和掌握。更难想象对之进行实证检验 (Fisher&Greenberg,1985)。很多精神分析派的 学者更多醉心于释义性推理,而非科学验证精神,部 分原因是目前所定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排斥了实验者的 主观推断。 本书在陈述观点时,力图言简意赅,而非面面俱 到。也许,深谙此道的学者会尽量避免这种言辞的偏 颇,但考虑到本书主要面向学习精神分析诊断和治疗 的受训者,因此,我希望能尽量减少他们学习精神分 析术语时,面临语焉不详时的尴尬。在此版书中,考 虑到近期本质论和绝对论领域的进展,我努力使书中 观念尽量兼容并蓄。在现实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中,我 们很快就能意识到:不管我们的诊断假设多么地优美 ,当与人性的奥秘相比时,我们的知识仍然显得如此 苍白无力,我们与来访者的治疗关系仍然是前途未卜 。因此,我希望并鼓励读者们摆脱本书的桎梏。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