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

万花筒
作者: 陆梅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万花筒
ISBN: 9787570717323

作者简介

陆梅,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著有《当着落叶纷飞》《格子的时光书》《无尽夏》《像蝴蝶一样自由》《再见,婆婆纳》等小说、散文集二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报人散文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桂冠童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德国慕尼黑“白乌鸦奖”等,有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内容简介

永年里 麦小节 这一刻,麦小节的小手套在爸爸的大手里。爸爸牵着她从71路公交车的黄陂北路站下,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天热得不像话,知了排箫般一浪高过一浪地鼓噪。 麦小节大清早从梅家坞的村口出发,跟着爸爸走走停停,换了好几趟车。先是往县城的车,再是县城往上海徐家汇的长途,长途车下来换乘73路公交,又坐上71路——这趟车,站头多,上上下下的人也多,车门开开合合,驶向终点站延安东路外滩。外滩啊,那是上海的象征,上海滩就是外滩。 太阳当头照,晌午都过了,她真想停一停、歇一歇。“妹妹忍一忍啊,很快就到了,要不给你买根棒冰吧……”爸爸挥去脑门上的汗,又替麦小节擦,麦小节露出干渴的表情,巴巴点头。 这是麦小节三年级的暑假,第一次,她走得这么远。除了在姐姐的怂恿下去过芦荻镇,她可从没出过远门。芦荻镇距离梅家坞,以麦小节的脚力,也得走大半个时辰。爸爸很久没和上海的奶奶照上面了,奶奶派爷爷写信,“带小毛头来上海住一阵吧……”信过了一星期才抵达芦荻镇爸爸上班的乡政府。那时没手机、没微信,打郊区电话算长途,爷爷不想花那个钱。爷爷在信里画了一张路线图,交代爸爸怎么坐车、在哪一站下、过几条马路、拐哪条弄堂。爸爸多年前到过上海,爷爷怕爸爸坐过站、走错路,不厌其烦地写了又画,两页纸的信写得顶天立地、密密麻麻。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爸爸带上“小毛头”麦小节赶早出发了。奶奶管大两岁的姐姐叫“大毛头”。“大毛头要是乐意也一道来。”奶奶在信里客气地虚邀。姐姐扫了一眼爷爷力透纸背的信,眼睛朝天:“奶奶家的小阁楼哪装得下这么多人?我不去,我看家!”姐姐干脆利落地丢下麦小节,召唤她的“影子部队”去了。 麦小节却动了心,暑假长着呢,奶奶来信邀请,有吃有玩,还能开眼界——要能尝一尝城隍庙的小笼包子,逛一逛外滩,去传说中的大世界照一照哈哈镜,那多带劲多美气!这个鼓荡在她九岁人生经验里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呀!“奶奶家”加“城隍庙”加“外滩”加“大世界”,约等于大上海! 麦小节舔着棒冰上的绿豆粒,毛拉拉的口感裹着冰爽的甜水,瞬间来神,每个毛孔都舒张着,身上的皮肤像是安了一叶小风轮,吐出热气,吸进凉气。新凉鞋踩在从梧桐叶眼儿漏将下来的团团光斑上,啪嗒啪嗒,续接了能量,麦小节赶上爸爸:“奶奶家快到了吗?”爸爸揣着爷爷的手绘图反复看:“前面是合肥路,再过两条马路就到啦。” 脚下走着的是黄陂南路,马路上空空荡荡的,天这么热,傻子才出门。麦小节左右打望,两边的房子一栋挨一栋,都长一个样。盘根错节的电线从窗子里爬出,匍匐在墙面上、吊挂在大树上。楼上人家的窗外,晾衣竿依次排开,汗衫、短裤、尿布、围兜兜、漂亮裙子次第招展。底楼沿街,一溜儿烟纸店、小吃店、理发店、小五金店,小小门面,柜台占去大半,玻璃柜台里摆着香烟、肥皂、花露水、万金油、牙膏、蚊香等一应日常用物。柜台上的瓶瓶罐罐顶招摇,三角包的话梅、桃板、橄榄、小袋装的盐津枣、松子糖、九制陈皮、泡泡糖、大白兔奶糖…… 麦小节的眼睛长了脚,口水不停地往肚子里吞。爸爸早走在前,麦小节不期然和柜台后的“老花镜”相对,“老花镜”透过鼻梁上的眼镜觑眼一扫,从麦小节这边望去,像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老花镜”打量完毕,继续理他手上的账,他可看多了柜台前流连的小孩,多半是没钱眼馋。 麦小节慢吞吞挪着步,耳边传来半导体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哼唱,那些瓶瓶罐罐躲在暗处敛声屏息。隔着幽暗的门洞,麦小节往盲肠一样的细长过道里探去,悄无人声——人都躲在屋子里避日头呢。 永年路到了。奶奶家就在这老石库门的弄堂深处,倒数第二个门洞。 麦小节跟着爸爸拐进深长巷弄,一脚踩进一个陌生世界。这个世界日后会在她的脑海里盘根,一点一点地生长、蔓延、交错,渗透进她的记忆。这弄堂有个名字,叫永年里,果真去找,未必找得到。这是麦小节记忆里“看见”的。看见,就是感受到。上海的弄堂太多了,什么坊啊里的,哪一条不是永年里? 麦小节和爸爸坐在弄堂里的楼道口,带来的行李还在脚边,提包里有一大包梅家坞的瓜果菜干。两个人就着一张小餐桌吃过了点的午饭,奶奶坐在一把躺椅上像个将军一样指挥爷爷忙进忙出。奶奶躺下又坐起,不停地说啊说,老家好不容易来了亲人,她打开嗓门跟爸爸拉家常,爸爸一副寡言沉静的“机关表情”——这是麦小节察言观色得来的结论。 在梅家坞,爸爸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穿的确良衬衫和中山装,骑一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胸前口袋里总插着一支墨水钢笔。他在乡政府上班,免除了田间种地的辛苦,慢慢养成喝茶、抽烟的习惯。爸爸喝的茶、抽的烟可比说的话多多了。 麦小节不关心这些,她更惦记爸爸从机耕路上骑车回到家的那一刻。她眼神好,总第一个发现爸爸的身影,随后是麦小节的跟班大黄,麦小节一往机耕路上探,大黄就激动地汪汪汪,一等到主人奔出去,它就呆呆地往前冲。爸爸的人造革黑皮包是麦小节的淘宝洞,里面总是藏着橘子糖、盐津枣、云片糕,还有单位食堂里煎得两面黄的馒头片、糖糕、带鱼、臭豆腐干。麦小节总第一个享到口福。大黄鼓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起劲地摇尾巴…… 趁爸爸和奶奶说着话,麦小节四下里打量,东西向的弄堂,南面竖起了一道高墙——全靠这道墙的庇护,挨家挨户都在这条长弄里安营扎寨:布了饭桌的,安了躺椅和竹席的,还有小板凳、煤炉子、饭篮子、锅碗瓢盆……弄堂的上空,朝向南墙张开片片雨篷——这里简直就是开放的客厅和饭厅。在麦小节眼里,这有点像过家家,她在梅家坞的山冈和竹林里玩过家家,目之所及可尽是星空、田野和河流。 爷爷端出一盘切好的西瓜,奶奶顺手拿起一瓤给麦小节,又派爸爸吃。爸爸边吃边搭奶奶话。梅家坞经年不变,奶奶丝丝缕缕的记忆接上了线,她忽而哈哈大笑,忽而长吁短叹。奶奶多少忽略了“小毛头”的存在,麦小节觉得奶奶更在意同爸爸拉家常,拉一堆陈年旧账。 西瓜吃好了,爸爸起身要走,“晚了赶不上长途。”爸爸拍拍麦小节的童花头,“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乱皮,过一阵我来接你……” 爸爸真的走了,爷爷执意要送一程,麦小节看着爸爸随爷爷消失在弄堂的拐角,心口悬着的水桶连同绳子一并掉进深井里,“扑通——”水桶斜侧在井里晃荡着吃足了水,慢慢往下沉,往下沉…… “啊,水桶会沉下去的……” “傻孩子,不是有绳子吗?快钩住绳子。” 麦小节用意念敏捷地提起一截竹竿,枝杈一头探进水井——啊,触到那根尼龙绳了…… 这是一部以上海城乡变革发展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儿童小说,通过上海石库门的百姓生活这个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通过麦小节和白雪两个女孩心灵成长的小故事折射大时代;以平等的视角对聋哑女孩进行人性关照,凸显人文关怀,彰显以爱和希望为核心的童年精神。“万花筒”在这部作品里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由万花筒照出的那个碎裂的并不完美,在多面棱镜的折射下却呈现出色彩斑斓、富有变化的世界。作家创新性地把“章节”的概念用“旋”来表达,《万花筒》的“每一旋”旋出的斑斓生活,都是属于中国的生活、世界的生活。尤为令人感动的情节是,麦小节和白雪通过了解白雪爸爸多年的远洋生活经历,有幸见证了我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收获了莫大的感动与成长,从而建立起了对美好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