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1940-1941)

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1940-1941)
作者: (加拿大)伊莎白//(美)柯临清|编者:(美)贺萧//韩起澜|译
出版社: 外语教研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1940-1941)
ISBN: 97875213048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站在山顶远眺,1940年的兴隆场就像一个由挤 挤挨挨的灰瓦房顶胡乱堆砌而成的杂货铺,充当屏 障的是一道残破土墙和一座修建于一十年代末、用 于防范土匪及军阀队伍前来打劫的嘹望塔。下山进 入镇中,不难发现其规模已较以往大了不少,共有 七十一座房屋排列在狭仄弯曲、二百二十六米长的 鹅卵石主街两旁。房子一律青瓦覆顶、板条抹泥墙 。临街房夜里关门,白天撤下门板,幽深黢黑的内 部光景便暴露在路人眼前。史书中提到的黄桷树依 然枝繁叶茂,主街南北两端各有一棵。村庙——当 时己改称文庙,大概为了响应国民政府破除迷信的 号召——无疑是所有建筑物中最醒目的。按照惯例 ,与之相对,在主街另一端矗立着供奉关公的武庙 。文、武两庙加上一些古色古香的房屋、店铺给观 者留下气派、富庶的印象,但与此同时,贫穷的迹 象也一目了然。镇上三分之二的住户都没有土地, 靠辛苦劳作谋生,比如做手工或摆地摊的寡妇、沿 街叫卖或打零工的男人等等。年轻人要么加入民团 、袍哥(详见后文),要么耍钱赌博混日子。那些 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最底层人只能合挤在同一屋檐 下,彼此仅用草帘隔开,污秽不堪。甚至有位老妪 的栖身所竟是靠庙墙搭盖的一个破草棚。 我们不久便注意到,兴隆场这座不起眼的场镇 其实是为广大妇女撑起了一片天。无论贫富,她们 都牢牢扎根于此,不必依靠男人就能找到各自的生 存之道。街上五分之一的业主均是寡妇,大概从先 夫手中继承来生意,因此成了一家之长。另外,沿 街摆摊的也多为妇女,只有一对房客例外——那是 两个外乡男人,因家庭破碎、穷困潦倒,来这里合 租下一间屋子,每天一早门前出摊,傍晚收摊。单 身住在庙墙边草棚里的是胡寡妇,其他妇女家中则 多半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如年轻寡妇向田氏的丈 夫是个佃户,死在监狱里,甩下两个年幼孩子靠她 独自抚养。再如五十岁的王大娘,也是寡妇,儿子 差不多双目失明,什么也干不了,只能蹲在门口帮 忙叫卖碗筷叉勺等日用品。还有寡妇吴曹氏,几个 十几岁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染上致命的肺结核,成天 病怏怏的,偶尔出门拉点煤以贴补家用。总而言之 ,兴隆场生意兴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那些看似娇小 、其实最能吃苦耐劳的本地妇女。 主街两侧的房屋分属不同人家,没有一户财主 或家族可以对这些房子形成垄断。钟氏家族曾为创 建兴隆场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在1940年,其名下竟 无任何临街住房或店铺。孙氏家族同为奠基者,也 仅拥有几处临街房产而已,他们的屋宅及祠堂倒是 就在附近。孙传武有一家糕点铺(16号房),孙宗 尧母亲的侄子、侄女又在街上做着另外的生意。像 这种分割家族共有财产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原本 同一家族的九所房子现在就被好几户同宗瓜分,有 些被出租出去,租金用于每年春天的祭祖扫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