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修订本)/中学生思辨读本
ISBN: 9787544484107
余*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以思辨读写与公共说理的倡导与探索而知名。著有《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祛弊与祛魅》《说理与思辨》《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人文探究》等。主编“小学生思辨读本”“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等丛书。
4.三种活法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强调了小说力图反映时代风云的宏大追求。但其实,《红与黑》也**可以作为一部人生教科书。好的文学作品,都在人生与生命的意义上有着“镜子”的价值,可以“照”出生活的诸多色彩。 于连、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在“红与黑”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上演了一场足以震撼人心和冲击灵魂的悲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各个不同,彼此的命运纠结在一起,而他们各自的人生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面貌。 三个人物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活法。于连,依靠冷酷的理智活着,尊重的是功利原则,追求的是野心与权势;德·莱纳夫人,依靠的是情感的引导,尊重的是内心的真实,看重的是灵魂的交融;而玛蒂尔德,则依靠想象活着,尊重的是浪漫原则,她渴慕的人生带有强烈的浪漫而虚幻的色彩。 于连是个戴着面具生活的人。为了实现野心,他隐藏了真实的感情,也隐藏了真实的信仰。这就是于连的“虚伪”。于连仇恨贵族阶级,恨死了一切有钱人。但于连并不是一个体制与制度的反叛者,他憎恨权贵与暴发户,是因为他自己不是。当他看到一个治安法官还斗不过一个30岁的副本堂神父时,他明白了,唯有依附教会才能出人头地: 于连突然不再谈论拿破仑,宣布他要当教士,人们看见他在父亲的锯木厂里孜孜不倦地背诵那本神甫借给他的拉丁文**。这位善良的老人对于连的进步大为赞叹,常常用整个晚上教他神学。于连在他面前只表露虔诚的感情。谁能猜得到,他脸色如此苍白,如此温柔,一副女孩儿的容貌,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呢! 那时,于连才14岁。从此,不相信上帝的于连,装出一副热烈、虔诚的面孔;把《**》看作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读到能够背诵;他狂热崇拜拿破仑,却公开辱骂他;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递送情报。 于连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划。他打定主意要握住夫人的手,就鼓足勇气克服了自己的羞怯,在规定的时间握住了夫人的手;他决定与夫人幽会,他就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半夜上了夫人的*。他将这场游戏看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它们,不单是出于爱情和**,*因为他需要这些冒险的行动来证明自己。 他的爱情仍然是一种野心,那是一种占有的喜悦,他,一个如此不幸、如此遭人蔑视的可怜虫,而她,一个如此高贵、如此美丽的女人。 在于连身上,有一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近乎冷酷的理智,这正是他的可怕之处。贝藏松学院是于连“成长”的*关键的环节。在这里,人人梦想金钱,个个崇拜权势,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伪善和奸险,让于连感到“没有保护人,没有钱,神学院和监狱区别不大”,如同置身于“人间地狱”。但于连的逻辑是,既然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为什么不拿出勇气,伪装自己,以达尔丢夫(莫里哀《伪君子》的主人公)为老师,选择“一连串的虚伪”作为抗争的**呢?对这个污浊的环境,于连略加适应便如鱼得水,甚至找到了能让自己“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前的于连只能算是有点心眼儿,经过了贝藏松学院的教化,于连终于成了一位玩弄心计、翻云覆雨的高手。 在与侯爵小姐的爱情游戏中,于连掌控本能与感情的高明已经达到了幻化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也有嫉妒,他也有仇恨,他也有瞬间的耻辱感,他也有夜半三*的失落,但是,他成功地掌控着自己,不动声色,也因而成功地掌控了侯爵和侯爵小姐。 于连知道自己的劣势与优势,也很清楚玛蒂尔德的心理。他的策略是: 我没有高贵的出身,我必须有伟大的品质。 他的所谓“伟大的品质”,就是平民的一身傲骨和不屈的气度。须知,在玛蒂尔德的圈子里,这是**稀罕的品质。 对玛蒂尔德的任何一丝变化,哪怕如秋风掠过青之末,于连都观察在心,应对起来胸有成竹。在他给元帅夫人写信以**玛蒂尔德的嫉妒心理的过程中,在他故意亲近元帅夫人以激发玛蒂尔德的占有欲的时候,于连对火候的把握真是让人感叹。 我越是对她冷淡、毕恭毕敬,她越是来找我。这可能是事先想好的,是假装的;但是,当我出其不意地出现时,我看见她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于连把人生看作一场战斗,他算计着,他谋划着,他悲喜着。他的冷酷与理智让人胆寒。 “心灵的爱” 与于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莱纳夫人。如果说于连有一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那么,德·莱纳夫人则有一种与其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称的单纯,她的真情与于连的薄情恰成两极。德·莱纳夫人在修道院长大,驯成了一颗虔敬天主的“圣心”,她纯洁,温柔,高贵,但却过着没有爱情、没有**的*子: 十六岁上嫁给一位可敬的绅士,有生以来,连与爱情多少有点相似的感情都从未体验过,也从未见过。只是听她忏悔的善良的本堂神甫谢朗曾经针对瓦勒诺先生的追求跟她谈过爱情,而且向她描绘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景象,以至于爱情这个字眼在她的心目中就意味着*下流的**。偶尔也有几本小说落到她的眼下,她在那里面发现的爱情被当作一种例外,甚至被当作是不自然的。 于连的到来,唤醒了她内心沉睡的感情。看惯了周围的自私自利、卑鄙下流和粗鲁鄙俗,德·莱纳夫人特别珍视于连身上那来自平民的自尊与纯洁。于连慷慨的气度和高傲的性格与其丈夫、瓦勒诺等人的势利与卑俗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德·莱纳夫人很是惊喜,逐渐产生了对贫寒的家庭教师的同情,并由同情而产生了爱情。尽管她拼命用“犯罪”“不贞”之类的话语来谴责自己,结果还是无济于事。沉睡的心灵苏醒了,爱情便会冲破一切阻碍和顾虑。 她被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热情弄得昏了头,但是并没有任何的虚伪来玷污她那天真无邪的心灵的纯洁。她是错了,可自己并不知道,不过,一种维护贞*的本能已被惊醒。于连出现在花园时,她正心神不宁,脑海里翻腾着这样的斗争。她听见他说话,几乎就在同时,她看见他坐在了身旁。两个礼拜以来,一种迷人的幸福就**着她,但*使她惊奇,此刻她的心灵简直被它卷走了。对她来说,一切都不可预料。 德·莱纳夫人的爱是真挚的,在经历了一阵矛盾与徘徊之后,她表现出了另一种勇敢,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爱情之中。“我一看见你,所有的责任感都消失了,只剩下对你的爱,或者说爱这个字还嫌太弱。我对你感到了我只应对天主感到的那种东西:一种混合着尊敬,爱情,服从的东西……实际上,我不知道你在我心中唤起的是什么。”这个从未恋爱过的贵妇人,像个初恋的少女一样,在即将离别的时候,她在内心里惴惴不安地勾画着她的**: 离开我以后,于连会再度坠入他那野心勃勃的计划中去,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这些计划是那样地自然。可我呢,伟大的天主啊!我这样富有,可是对我的幸福又这样地无用!他会忘掉我的。他那么可爱,会有人爱他,他也会爱别人。啊!不幸的女人……我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分别的痛苦将她击垮了,忧虑、嫉妒和惶恐让她变成了一具“活僵尸”。 德·莱纳夫人知道这种爱不为社会所容忍,是伤风败俗的,是“正人君子”们所不齿的,是一种“罪”。但她同样知道,爱上于连是命中注定,无可逃避。德·莱纳夫人尊重的是内心的感*,她听从情感的召唤,依照爱的指引往前走。金钱、权势、舆论、道德,在发自内心的感情面前,*后都不得不让路。德·莱纳夫人在反思自己的情感时想到: 如果这过失需要重犯的话,我会重犯的。 正是德·莱纳夫人的真挚与深刻的爱,*终唤醒了于连那颗**和浑浊的心灵。在小说的*后,于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将自己的爱给予德·莱纳夫人。很多评论者将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爱称为“心灵的爱”,而将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称为“头脑的爱”,这是看到了于连与德·莱纳夫人在心灵深处的契合与共鸣。 在与玛蒂尔德的较量中,于连想起了他的旧**: 这和我失去的女人有多大的不同啊!多么迷人的性情!多么天真!她的想法,我比她还先知道;我看着它们如何产生;在她心里,我**的对手是害怕孩子会死掉;这是一种合乎情理、十分自然的情感,对于深有所感的我来说,甚至是很可爱的。那时候我真傻。我对于巴黎的种种想法使我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崇高的女人。 过后,于连才发现,德·莱纳夫人那兼有**与母爱的爱情,才能给他以安全感和幸福感。 于连入狱,是因为*杀德·莱纳夫人,但夫人不计前嫌,顶着压力来探视监禁中的于连。在生死面前,两个人没有滋生出仇恨,这表明,他们已经互相理解了。于连理解了夫人无私的爱,夫人也理解了一个出身底层的人置身于上流社会的压力与屈辱。在监狱中,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子。于连死后三天,夫人也随着于连而去。 “爱人是幸福的。”德·莱纳夫人死了,这场爱情耗尽了她的生命,死于爱情的德·莱纳夫人应该是幸福的吧? 另一个于连 玛蒂尔德小姐是小说中*有个性色彩的女主角。她是*人瞩目和*爱的贵族小姐,命运她格外垂青,拥有地位、金钱、美貌和智慧。但她天生反叛、高傲,渴望与众不同。18岁的她,对政治和哲学的兴趣要超过对服装的爱好。她偷偷阅读父亲收藏的危险书籍,接*了许多新思潮。她怀念法兰西中世纪的英雄时代,向往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行为,鄙视循规蹈矩的懦弱与平庸。 玛蒂尔德的反叛,首先是对贵族圈里流行的爱情模式与婚姻传统的反叛。她不仅用犀利尖刻的语言嘲笑身边的追随者,而且用非同寻常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追求。每年的四月三十*,她都要身穿一袭黑衣,来纪念自己的祖先博尼法斯·德·拉莫尔,俨然博尼法斯的**,因为这个英俊的青年人敢作敢为,为了救出朋友而被斩首。这样的勇敢与她身边的追求者们**不同: 宫里那些年轻人那么坚决地拥护礼仪,一想到稍微有些出格的冒险行动就吓得脸色发白。在他们眼里,到希腊或非洲走一趟,就是大胆到了顶,而且还只能成帮结伙的。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就害怕了,不是怕贝督因人的长矛,而是害怕成为笑柄,这种恐惧简直让他们发疯。这样的人,怎会让她心动? *让玛蒂尔德渴慕的,是这位祖先浪漫的爱情传奇。在博尼法斯·德·拉莫尔死后,他的**玛格丽特王后竟然不顾一切,派人向刽子手索要**的脑袋,并亲手安葬了他。在玛蒂尔德看来,博尼法斯与玛格丽特忠贞不渝,蔑视礼法的爱情才是合乎贵族身份的爱情。 玛蒂尔德沉浸在对先祖和玛格丽特王后的浪漫想象中,周遭的平庸和琐碎*激发了她越位和犯规的冲动。“如果在一个全巴黎的女人都渴望参加的舞会上还找不到快乐,那我的快乐又在哪里呢?”这个锦衣玉食的贵族小姐,因为感*不到生的**与快乐,甚至渴慕死,像她的祖先一样,在轰轰烈烈的死亡中,享*生命的**。她甚至到了迷恋死亡的地步: …… 适读人群 :中学生、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 “中学生思辨读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套语文读本,自2015年际出版,在市场上颇*欢迎,一再重印,1版销售超过35万册。 当前,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18个学习任务群的必修任务群。推动学生思辨读写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中学生思辨读本”推出修订本,修订本继续保留旧版精华,做了适当的增补,较之旧版,内容*优,排版*疏朗,印制*精美,相信给读者的阅读感*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