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北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山河气韵(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ISBN: 9787216095396
陈华文,1976年生于湖北汉川,博士、副编审,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若干,曾获得首届“大地文学奖”等写作奖项,著有《大地文心:地学文化实践与探索》《最是书香》《家国书事:来自南望山的阅读笔记》等。
探寻唐诗的自然世界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流传下来 的诗歌数不胜数。而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鼎盛的辉煌 年代,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灿若 星河的伟大诗人。唐诗也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涵盖和 涉指的内容极为繁杂和宽广。古往今来,不少学者潜心研 究唐诗,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唐诗,还并不多见。而《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立足现 代科学的立场,从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 理学等维度,试图解开掩藏在唐诗内部的“文化密码”。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的 是对自然领域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与分类。博物 学内涵丰富,囊括了自然学科的部分内容。而现代意义上 的科学,一般是指某个自然或者技术领域的专门学问。对 于普通人而言,系统而深入的现代科学,具有知识认知方 面的门槛和壁垒。而博物学则不同,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 相关,博物学就如同现代科学领域的“博雅教育”或者“ 通识教育”。《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这本著作的问世,一 方面还原了古代历史中的自然科学常识,另一方面从理性 的维度挖掘了古代文学的自然魅力。本书将文学与科学融 通,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一书的作者胡淼先生,1961年 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他虽然长期在基层从事植 物保护工作,但他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他撰写的《(诗 经)的科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曾 一度在古典文学圈引起广泛关注。《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是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后作者的又一力作。胡淼花 费十数年时间潜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渊 博的学识,配以丰富的插图,对唐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 、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进行了科学分 析,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差错,赋予千年古诗全新 的现代面貌。本书收录了唐代120多位著名诗人的500首诗 篇,对诗中出现的自然科学相关问题做了精到的解读。 唐诗是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在这个殿堂之中,蕴含 着丰富的知识宝藏。与现代社会相比,唐朝的科技并不算 发达,但是诗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丝毫也不亚于今人 。1000多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历经了巨大的变迁, 当时的一些植物、动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加上诗歌 对语言高度凝练的要求,使得不少唐诗中所牵涉的动植物 和自然现象成为无解的难题。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揭开其中 的一些秘密,这对于重新认识唐诗的魅力,无疑大有裨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长期是两条平 行线,搞文学研究的人不懂自然科学,而搞自然科学的人 对于诗歌的理解也有局限性。如果将两者打通,这对于人 的知识修养是一种直接的考验。胡淼大胆“吃螃蟹”的学 术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当然,他也并非全才和通才,也并 没有对所有唐诗逐一进行科学解读,本书所要表达的,仅 是他的个人见解,至于这种见解对错与否,人们自有评判 。 在阅读本书时,我不禁想到了台湾植物学家潘富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