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白鹿洞书院

历史名人与白鹿洞书院
作者: 滑红彬|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历史名人与白鹿洞书院
ISBN: 9787210154679

作者简介

滑红彬(1983— ),男,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九江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献,出版《庐山藏书史》《庐山佛教史》(合著)等著作。

内容简介

李渤 白鹿洞的起点 白鹿洞的历史要从李渤 开始讲起。 李渤(773—831),字 溶之,祖籍陇西成纪,生长 于河南洛阳。其远祖为后魏 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其 父为唐代殿中侍御史李钧。 李钧因为孝行有亏,受到舆 论的谴责。李渤对此深感耻 辱,不愿意以门阀荫封入仕 ,于是和兄长李涉一起南下 庐山,隐居读书。 在唐代,士人隐居山林 、读书习业的风尚特别兴盛 。特别是武则天擅权之后, 士子读书山林的现象越来越 多,蔚然成风。严耕望先生 认为书生习业山林的风尚大 盛于唐世,其原因有五:一 、经学衰,文学盛。武则天 擅权之后,广开文士仕进之 路,侧重诗赋的进士科越来 越为世人所重,故讲授经业 的官学顿废,而“诗文习业 ,所赖于师承者少,所赖于 环境之陶冶者则甚大,且群 居不必多人,故深山遽谷最 宜习业”。二、世家大族之 没落与平民寒士之进用。世 家大族随经学衰微而没落, 由经学及荫袭而入仕者越来 越不为所重,政治人才唯进 士科第一途。进士科第相对 公平,寒士亦可凭借文章跻 身仕途,甚至致位卿相。“ 平民寒士得此诱发,自多习 进士业者。然彼辈家屋仄陋 ,不宜习业,势必择山林静 境建茅以居,尤贫困者更唯 寄寓寺院随僧洗钵。故进士 科第愈盛,习业山林寺院之 风尚亦愈炽。”三、佛教鼎 盛。佛门之内人才济济,当 时第一流思想家多为佛家, 不仅精于佛典,而且擅长诗 文,故士人乐从游学。唐代 佛教寺院遍布名山,且寺院 经济发达,可为贫寒的士人 提供免费的膳食和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