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精)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精)
作者: 劳罕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精)
ISBN: 978721309313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关于下姜 我**次去下姜村,大约是在2011年的暮春。 记得是随时任浙江省委*****去的。当时,赵书 记正在搞全省新农村建设调研。 说实在的,那次调研,下姜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 象:通往村子的那条路,还没有**修好,车子颠得够呛 。深春5月,山冈上、田野里的花早谢了,到处是油汪汪的 绿;因为只有这一个色系,便显得有些单调、沉闷。那时 的下姜,已经基本摆脱了贫困,村里的房舍大都很新—— 是那种外立面嵌着白色瓷砖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不过, 这种楼房在浙江乡村着实很普遍。 一句话,在经济发达、城乡统筹做得*好的浙江,这 样的村庄遍地都是。 跟赵**出来调研是个“苦差事”,他调研得很深入 、很细致,时常错过饭点。那次就是如此。他先去枫林港 对面的田野里看了黄栀子园、桃园和葡萄园,详细了解农 产品深加工情况。已经过了中午12点,他又一头扎进农民 家里耐心地倾听他们卖蚕茧时遇到的沟沟坎坎。 由于早上出来时,我没来得及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 辘辘,看不远处一户人家在卖小吃,便悄悄溜了过去。 摊主是个身材单薄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嘴瘪瘪的, 透着一脸的慈祥。她的小吃摊很简单:煤球炉上放着一口 冒着热气的钢精锅,里面煮着茶叶蛋、豆*干之类的吃食 。 “老人家,*子蛮惬意嘛!”吃东西时,我随意地和 老人攀谈起来。 “好!好!和以前比,是天上地下。” “哦,以前很苦吗?”我边吃东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 敷衍着。 “苦得咧!‘饥荒年’那辰光,饿死了好几十口子呢 。”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长期跑农口的记 者,我对“饥荒年”这个词特别敏感。 “饥荒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被称为三年自然 灾害,后被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年至1961年, 我国大陆地区由于“***”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的政策而出现的全国性粮食短缺。 说起饥荒,1980年后出生的人,不会有任何印象。因 为自从“大包干”后,饥荒就从人们的视野中遁形了—— 无论天南地北,大家谈论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吃得饱,而是 怎样才能吃得*好、*有营养。 但几千年来,饥荒,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绕不开的一 个话题。据我的老前辈、人民*报社原总编邓云特(邓拓 )写的《中国救荒史》记载,仅清代不足300年间,歉收造 成的全国性饥荒就达90次。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 部与饥荒的斗争史。 通过下姜村去研究我们这个民族如何摆脱饥荒,也就 有了典型意义。于是,从下姜回来后,我找了许多有关下 姜的资料开始研究,并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下姜之行。 渐渐地,我便梳理出了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