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帝国

黑莓帝国
作者: (加)阿拉斯泰尔·斯维尼|译者:李杰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04
折扣购买: 黑莓帝国
ISBN: 9787508058290

作者简介

斯维尼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作者,专注于商业史和高新技术领域。他出版和撰写了五部企业史,包括能源、金融服务、科技以及零售等领域的重要企业。他还为苹果和微软出版过书籍和电子内容。

内容简介

麦克·拉扎里迪斯的黑莓设备广受全球2 500万人的喜爱,没有了这部 创新性的电子管理器,他们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但就在不到十年前,对于黑 莓的了解也还只局限在华盛顿几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及华尔街,还有诸如英 特尔及IBM等大型科技企业内部。 早在1999年时,RIM就开发出了世界上首台可靠的双向移动电子邮件及 信息传输产品。在那个年代,系在腰带上的寻呼机是企业高管或者华尔街经 纪商们职业装备的一部分,但它们只能进行单向通信。拉扎里迪斯意识到, 企业里的技术爱好者们可不希望被拴在电脑上,而是希望能随时随地工作并 直接在其寻呼机上收发电子邮件。 因此,黑莓便很容易地在固执的政界人士及商界精英的腰间赢得一席之 地,从整日在外争取市场份额的营销人员到终日在办公室工作并就餐的职场 人士,无一不腰挎黑莓,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家始终不离身。 如今,黑莓几乎垄断了无线商业办公市场,几无竞争对手可言。有将近 85%的上市公司向职员提供黑莓设备,全球安装运行的黑莓企业服务器 (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s)数量更是高达175万部。美国国会正是 RIM的第一个大型客户,而美国则是黑莓的最大消费国。如今,在美国政府 的所有部门,以及参众两院上下,配置的黑莓设备总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部 。 一些大型企业需要安全并高效地管理数以万计的电子邮件账户,排名前 三或前四的企业,每家都管理着将近10万个黑莓账户。安全性是关键,通过 黑莓设备传送的信息都经过了堪比北约级别安全性的加密,而网络管理员们 甚为喜爱的黑莓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在设备丢失或被盗之后冻结或者删除设 备上的数据。 此外,黑莓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高效。研究表明,用户的工作效率可提升 30%,而且通过黑莓传送的信息都经过了压缩,有时压缩效率甚至比电脑还 要高出20倍,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带宽成本。 RIM公司同时还向普通用户开发了黑莓,如今,约有逾60%的黑莓用户都 是普通用户,他们从电信运营商处购买相关服务。 RIM最初推出的无线通信设备只是双向寻呼机,用户多为警察、消防员 和救护车司机,但这一市场已经发展成熟。直到公司发布了第一部黑莓,并 推出企业级服务器,提供电子邮件发送、日程安排以及联系人名单等功能, 这才开始为公司在华尔街以及美国政府内吸引到大量用户。公司联席首席执 行官巴尔西利非常自信黑莓能取得成功,他向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用户推介了 上百部黑莓,很快便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和银行界人士,以及意见领袖和 政客等开始使用黑莓了。 然而不幸的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时RIM的名头仍然不够响亮。大 型电信运营商们也不太看好黑莓。那个时代,运营商们还痴迷于手机通话服 务,而无线文字通信服务还是一个无甚吸引力的二级市场。 黑莓的真正高速发展还要追溯到一场悲剧,那就是9·11恐怖袭击。 当日,就在纽约和华盛顿遭遇灾难性的恐怖袭击时,被困在纽约世贸双 子大厦中的人们,唯一仍能和亲人们取得联系的就是黑莓用户,因为当时手 机通信已经完全中断。警察、消防员和救护车司机,甚至当时的美国副总统 切尼在危机期间使用的都是黑莓。 根据当时RIM公司的一名内部人士透露:“在9·11期间,RIM职员通过 Mobitex和DataPac两大网络,将被困在双子大厦中的黑莓用户的信息传递出 去,救援人员也依靠他们进行通信,当时的常规手机线路已经完全中断。在 手机网络中断期间,文字通信网络依然能够运行的原因在于,这一线路很少 被使用,因此即便距离较远,信号强度也足够。” 在整个疏散以及双子大厦倒塌的过程中,网络流量大幅攀升,尽管曼哈 顿下城的不少基站都被毁坏,但Congular公司仍然保证了专用于文字通信服 务的Mobitex网络的运行。尽管每秒的传输速率降至125千比特,黑莓运行 的Mobitex网络仍然能够使用,而同期许多其他服务已经中断,这要得益于 Mobitex网络不用被语音服务占用宝贵的带宽。此外,即便受网络堵塞的影 响导致电邮延迟,相关邮件仍会进入排队系统,并在数秒之后情况缓解时发 出。 9·11之后,越来越多的警察局和消防部门以及美国联邦机构都签约购 买了黑莓服务。此外,黑莓还在2003年的东北地区大停电以及安妮塔和卡特 里娜飓风期间大放异彩。但黑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获成功还要数在美国 国会的待遇,所有的政界人士及其下属职员都配发了黑莓,所有的说客以及 政府人士随后也收到了他们的黑莓。美国国会山成为了黑莓星球的第一个“ 专属大都市”。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