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藏在史记细节里的谜
ISBN: 9787510477485
赵震 中文系硕士,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潜心钻研历史名著《史记》而成此书。已出版《愿时光不老去》《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菜根谭的智慧——古人教给青少年的人生成长课》《高中遇上青春期》《诗音心语》等作品。
千钧一发,嬴政为什么拔不出剑?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史记·刺客列传》) 01 荆轲刺秦,惊心动魄。当秦王嬴政以过人的反应躲开荆轲必杀的一击之后,却无法立刻发起反击——“剑不可立拔”。对此,《史记》给出了一个原因:“剑坚”。 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将它解释为“剑鞘紧”或“剑插得紧”,但秦王的佩剑一定代表了秦国兵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在交到秦王手里之前也必然会经过多次插拔以为检验,怎么可能出现剑鞘过紧的品控问题呢?而且如果剑鞘紧到用力也拔不出的程度,“负剑”之后就能拔得出了吗?何况前文有言:“拔剑,剑长,操其室。”说是因为剑长不好直接拔出,若是紧接着又改口是因为剑插得紧才拔不出,岂不前后矛盾? 可见,此处的“坚”并非坚固之义,而应该是长的意思。 坚,长也。(《逸周书·谥法》) 坚为长短之长。(《广雅疏证·释诂四》) 坚,长也。(《广韵·先韵》) 从文献上看,“坚”确有“长”的意思,这样一来,司马迁这段描写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秦王起身拔剑,剑太长,他便握住剑鞘准备拔剑,但他太惊慌了,加上剑长,所以不能很快地拔出来。同一个意思,为避免前后用词重复,所以前一处用“长”,后一处用“坚”。 02 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仅仅因为剑长就会拔不出来吗?古往今来,使用长剑的侠客、武将并不少见,也并未听说有常常拔不出剑的情况存在。 除了剑长之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佩剑方式。 现在很多人以为秦汉时人们佩剑是如影视剧中常见的那样采用悬绳佩剑法,即剑鞘系绳悬挂在腰间。其实并不是。 先看一个字:璏。 也许你不认识它,好在《说文解字》给出了解释:“剑鼻玉也。从玉彘声。直例切。”什么是鼻玉?《广雅·释器》中说:“钮谓之鼻。”钮又是干什么的?高诱在注中写道:“钮,系也。”总结一下,璏就是用于系剑的鼻钮,一个用来佩戴和稳固剑的小配饰。 一开始人们并不了解璏,推测了几种用法,但都有争议,直到秦始皇陵铜车马出土,真相才终于大白。 铜车的驭手身上都配着剑,腰带穿过剑鞘上的璏,把剑系在后腰处。一般人佩剑多是在左腰侧,方便右手拔剑,而双手驾车的时候若置剑于左腰,车辆行进产生震动时,晃动的剑很容易碰撞手臂,产生干扰,所以驭手多佩剑于腰后,方便驾车。 这是当时的佩剑方法——璏式佩剑法,在秦汉时普遍流行,我们现代人熟悉的用绳子拴住剑鞘挂在腰间的佩剑方法其实出现得较晚。 采用璏式佩剑法的结果,是剑以类似竖插的方式被佩在腰间,由此便产生了秦王无法拔出剑的第二个原因:剑佩得太高。 我曾特地找到一把太极健身剑,很普通的那种,用尺子量了一下,全长大约九十厘米,符合(可能略长于)先秦剑的基本长度。我模仿璏式佩剑法佩剑的位置,把它夹到左边腰部以上稍高一点的位置,然后拔剑,结果抽剑时剑锋还未完全出鞘,手臂就已抬到极限。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 03 千钧一发之际,拔不出宝剑的秦王只能绕柱躲避。眼看王上命在旦夕,侍医夏无且扔出手中的药囊,这一击分散了荆轲的注意力,为秦王成功拔剑创造了时机。 剑并不是一下子就被拔出了,还需要一个特殊的动作: 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史记·刺客列传》) 通常的解释,“负剑”就是把剑背到身后,从身后抽出长剑。但实际上,这样的动作很难让剑出鞘,除非秦王的剑和今天的武术表演用剑一样又薄又软,弹性十足,几乎就是一个钢片。 宝剑原本佩戴在腰间,如果要从背后拔剑,需要先把它推到肩膀处适合拔剑的位置,让剑柄从肩膀处露出,然后反手抓住剑柄用力向前拔出,这样的动作堪比杂技。据说在电影《荆轲刺秦王》拍摄时,演员也试过把剑推到背上再拔,结果发现不仅更难拔了,还容易割到自己的脖子。 又有人说,“王负剑”是在提醒秦王:“大王,您背上有剑啊。”这当然也不可能。剑是利器也是礼器,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在上朝时腰里挂着一把剑,背上插着第二把剑,那场面多少有些滑稽。 “负”一定是动词。 璏在腰带上是可以左右平移的,当把剑柄向下压一点,并把剑身向腰后的方向推动时,剑便自然地靠在了身体的侧后方,此时身体也会随之向左转动一些,然后只需用左手按住剑鞘,再用右手抓住剑柄发力拔剑,便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动作。而且,有了这个轻微转身的动作,拔出剑的一瞬间剑就可以如同平扫一样向斜前方挥出,腰部旋转的力量也会被运用在其中,攻击力更强。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史记索隐》中这段话的意思了: 王劭曰:“古者带剑上长,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于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负剑’。” 所以,“负剑”的意思就是把剑向后推,而非把剑背到背上。“负”有“背靠”之义,剑鞘横在后腰处,自然也属于“负”。 这种动作,现在名为居合斩,是日本剑道中很有代表性的招式。学者李敖也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论述,他认为,“负”字是抱在胸前的意思,这样才方便拔剑,并且说明了负字解释为背的种种不合理性。后者他论述得很好,前半句就不然了,在璏式佩剑法的条件下,如果他找把剑实际试验一下,就会发现抱在胸前拔剑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璏造成的麻烦虽小,但不容忽视,所以悬绳佩剑法出现后便迅速取代了璏式佩剑法,成为主流的佩剑方式,并一直延续到现代。这都是因为悬绳比璏细且柔软,用它悬剑,剑身的动转更为灵活,拔剑也会更加流畅迅速。 秦王的剑终于出鞘了,这不是一柄装饰用的礼器,这是一柄杀人的剑。 荆轲废,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持匕首,秦王持长剑,匕首和剑都能杀人,但剑比匕首长,一寸长一寸强,所以秦王赢了。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就这样落幕,长剑帮助秦王在瞬息间扭转局势。 《盐铁论·论勇》对此事下了一个正确的评论: 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 真是成也兵器,败也兵器。 1、显微镜下看《史记》,发现司马迁的潜台词! 读史的乐趣在于挖掘,挖得越深,读得越爽!本书从《史记》文本出发,深入到《史记》的字里行间,微观读史,从军事、人心、兵器、文化、异闻五个角度,寻找不被人注意的历史细节,用60字的《史记》原文引出6000字的新故事! 2、分析31段话里隐藏的31个谜题! 圣人孔子为什么想出山辅佐乱臣贼子? 鱼肠剑真的能在鱼肠中穿行? 项羽败亡不是因为缺少战略眼光? 解白登之围的陈平“奇计”其实平平无奇? 张良吃不吃饭为什么对吕雉来讲很重要? …… 从军事、人心、兵器、文化、异闻五个角度,解答司马迁不曾明白说出的问题,揭开被春秋笔法和互见法掩盖的真相! 3、兼顾趣味性与丰富性:分析历史与人心,也讲述生活与文化! 由专诸的鱼肠剑谈古代铸造技术,由“王负剑”谈秦汉的佩剑方式,由鸿门宴谈古代座次礼仪……本书拆解分析的不只是《史记》各篇章所讲的曲折故事情节、复杂权谋算计,还有潜藏在《史记》文本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4、多方考证,层层剖析,有理有据! 历史学、考古学、考据学、文学、文字学……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搜集、查阅、援引大量史料文献,使一切分析、推论、猜想都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