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教育史/古都西安

西安教育史/古都西安
作者: 刘新科//刘兰香
出版社: 西安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20
折扣购买: 西安教育史/古都西安
ISBN: 78071210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西安教育的内涵与范围 一、西安教育的内涵 西安教育有其特定的涵义,它不局限于今天西安市的教育。理由很简单 ,西安教育犹如一条源远流长、浩瀚深邃的江河,流经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如原始时期的“半坡教育”、西周时期的“丰镐教育”、秦汉的“汉城教育 ”、隋唐的“长安教育”,直到明清及以后的“西安教育”等等。然而,总 起来讲,还是称为“西安教育”较为准确。这也好比中国文化,笼统的叫法 还是称“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为好,不要叫“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更不能叫“大唐文化”“大清文化”以至“大汉文化”,这些都不准确 。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莫过 于封建的传统教育,其源头可追溯到周公、孔子的教育思想,尔后得到了历 代教育家的改造和发展,大致完善于南宋的朱熹,标志是程朱理学教育思想 的确立。在西安,则是以张载关学思想的形成为标志。随后,这一教育思想 和实践即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教育。这种上起中国奴隶社会末期,下迄 封建社会结束,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而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 遗产,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西安传统教育。这一教育,是西安先民在特定的 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为大 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古代教育,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的西安教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西安固有的传统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的 急剧变动中,在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下,发生了解体和蜕变,也和整个中 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一样,产生了与传统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带有过渡性 质的西安近代教育。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西安教育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因此,本书也包括了对清末、民国时期西安近代教育内容的阐述。 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教育,尤其是西安传统教育,只是整个西安文化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泛指西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由于近 代教育带有过渡性质,如果把西安传统教育的下限放宽,也可以延至新中国 成立前。西安教育是西安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不但占据了西安文明社会 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仍然需要在马克 思主义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 到古为今用”。 二、西安教育的范围 根据以上我们对于“西安教育”内涵的理解,谈西安教育,特别是西安 传统教育,不能只用西安今天的行政区划去限定研究、讨论的范围。西安教 育其实根本不能脱离陕西教育、特别是关中地区的教育,甚至可以说,不能 脱离整个中国的传统教育。原因很清楚,西安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例 如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与政权曾在此建都,是当时全国政治、文 化和教育的中心,现在也依然是关中、陕西以至中国北方一个大区域内的文 化教育中心,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甚多,名列全国前茅,怎么会只具有 地区的文化、教育的意义呢?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上的西安教育时,不能无 视当时全国主流文化教育的存在和影响,同时又要挖掘、研讨本地区的文化 和教育。 历史上的西安地域划分是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一般是指今西安市所 辖区、县,以及历史上的“京兆郡”“关内道”或“西安府”,主要是以长 安为中心的关中畿辅地区,包括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分别相当于当今关 中中部的西安、东部的东府和西部的西府。本书将探讨这一区域内的教育历 史与特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难题,究竟应该怎样谱写西安教育的历史,尤 其是周、秦、汉、唐时期的西安教育历史呢?为此,依近年出版的《陕西通 史》例,我们给自己确定了这样两条选择教育事件和教育人物的标准:其一 ,周、秦、汉、唐时期,凡发生在今西安地区境内的教育事件,即为西安教 育历史的内容。否则,即使再重要,也不归入西安的教育。其二,周、秦、 汉、唐时期的重要教育人物,凡籍贯属于今西安地区范围者,则写入西安教 育历史,凡籍贯虽不属于今西安地区,但其主要教育活动、事略却在西安地 区,亦写入西安教育史。 第二节 研究西安教育的原则与意义 一、研究西安教育的原则 西安传统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属于西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是 这些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当时西安的社会历史条件决 定的,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是维护他们的利益和要求的,因 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特征。为了正确认识5000年来的西安教育以及它所起 的社会作用,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必要的阶级分析,科 学地、实事求是地给予分析与评判,以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之效。 但是,对于古代、近代西安教育的社会存在,以及当时统治阶级的阶级 利益和要求怎样影响西安教育,则要考虑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依据辩证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具体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因为,教育作为 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发展源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本身具 有其相对独立性。其形成与发展,除了社会阶级根源外,还有认识根源。社 会存在、阶级地位之影响教育并不总是直接的,而往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 ,不注意这些情况,把阶级分析简单化,用贴标签来代替实事求是的、具体 的分析,则是错误的。 为了对西安教育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将特别注意以下两条重要 原则: 一是把西安历朝历代的教育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评价,避免现代 化和虚无主义。研究、分析一定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把特定的教育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价。因 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评论历朝历代的西安教育时,必须考虑这种教育发 生在什么历史年代,它所发生的那个年代的各种历史条件的特点如何,比如 ,它所产生的那个年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的特点等等。因为这种 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它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论的形成,都与这些历史条件的 特点分不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来了解和评价各个时代 的西安教育,不应把它加以现代化,或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它。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