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生/林良成长书坊
作者简介
林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常青树”。他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厦门,曾任台湾国语日报社社长、董事长,是台湾小读者口中的“林良爷爷”。 林良为儿童写作长达六十多年,以台湾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小纸船看海》、《小动物儿歌集》等图画书作品十余册,散文作品《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回到童年》多册,儿童故事《我是一只狐狸狗》,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译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 曾获台湾地区文艺最高奖、“金鼎奖终身成就奖”、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殊荣。
内容简介
谈“活着” 亚当和亚当太太从“被创造”的那天起,就把“ 活着”当作一种当然的权利。历史就是人类享用这种 权利的“部分记录”。人类所以对历史发生兴趣,就 是因为人类对于怎样享用这种权利的事情非常关心。 夏娃女士和她的先生,都受过怀疑主义思想者“ 蛇先生’’的诱惑,趁上帝不在家的时候偷尝过“智 慧果”。因此,人类在知识上都是有野心的。这种“ 知识的野心”里最明显的一样,就是很贪心地想解决 “一切的起源”的问题。可惜人类大脑的构造,似乎 并不适合解决这类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从科 学家所运用的词汇,跟里的词汇做一个比较 ,就很容易明白了。 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又说:神说, 要有光,就有了光。 科学家说:“在最初的时候”,“有”一团温度 很高的气体…… “起初”,是《创世记》开篇第一句。“ 有”,是一个“态度很不科学”的动词。 “起初”到底是什么时候?而且那个时候的宇宙 ,不管你把它形容得怎么原始、荒凉,它也不应该是 “本来就存在”的,如果你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话 。 科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它使人类转移 目标去研究枝枝节节的问题,再把那些枝枝节节的知 识组织成新东西,那是一种很大的乐趣。“只过问原 子怎么活动,而且设法加以控制和运用,不必去管原 子是怎么‘有’的。”这就是我们现代的科学态度。 想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人类产生一种很大的同 情心。我们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在知识的 某一方面都有一道没法儿超越的围墙。上智和下愚, 天才和白痴,在围墙的这一边干瞪眼的情形完全一样 。知识上的大巫和小巫,都是“巫”罢了。这一点认 识,无疑也影响到了我们的伦理观念:人跟人的关系 应该是和睦的、互助的、同情的,对群体要过得去, 但是对个体也要过得去的。 所谓“活着”的问题,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还是 指的“围墙里边的问题”“家里的问题”。至于解决 围墙外边的问题,现代人和古人一样高明不了多少。 我们应该有一种坦白的态度,承认围墙那边的事情“ 不大懂”。人类本来就是“总有些事情不懂”的动物 。不懂是不懂,但是人类并不因为不懂而不活。知识 上的某种“饥渴”,跟“人生的智慧”是两回事。我 们可能带着某种遗憾活着,但是我们不可能“死着” 去探索真理,追求知识。悲观者和乐观者的人生观, 在最基本最基本的地方,都含有对“生”的肯定。最 悲观最悲观的悲观者,也知道由“对生的否定”去探 索“生的意义”是一种滑稽的思想。 哲学家可能研究“死”,但是没有一个哲学家提 倡“全体死亡论”。认为“人类已经没有希望”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