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吕有祥,一九五〇年生,湖北省谷城县人。现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内容简介
原典 安般者,出入①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②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 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③。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故《修行经》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④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⑤者也。夫执寂以御有,策本以动末,有何难也?安般居十念⑥之一,于五根⑦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惟念品》也。 昔汉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闻稽古,特专阿毗昙⑧学。其所出经,禅、数⑨最悉,此经其所译也。兹乃趣道之要径,何莫由斯道也?魏初康会为之注义,义或隐而未显者。安窃不自量,敢因前人,为解其下,庶欲蚊翮⑩以助随蓝?,雾润以增巨壑也。 注释 ① 出入出息入息,即呼吸。《安般守意经》卷上云“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大正十五·页一六五上) ② 无为《安般守意经》云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大正十五·页一六三下),“是清净无为也”(大正十五·页一六四上)。 ③ 开物、成务语出《周易·系辞上传》第十章“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道安在这里对开物成务予以新的含义。 ④ 铁围、须弥佛教传说中的铁围山、须弥山。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约三十里)(编按由旬之计算有各种不同说法),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周围有七香海和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由铁围成的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以此山为题材,用以表示天上的景观。 ⑤ 御六息之大辩语出《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之六气。 ⑥ 十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诸天善业成就),七念休息(闲居时修习佛道),八念安般(摄心静虑,数出入息),九念身非常,十念死。 ⑦ 五根一信根(信奉佛法),二精进根,三念根(思念随顺佛教道理,不使邪念出现),四定根(摄心于正道,一心寂定),五慧根。这五个方面是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根基,故云五根。 ⑧ 阿毗昙阿毗达磨的略称。意译为“对法”“无比法”“向法”,也译为“论”,是对《阿含经》的论述。 ⑨ 禅、数禅,指禅定。数,指法数,即“阿毗昙”。汤用彤先生释云“数者即指阿毗达磨之事数。印度佛教,对佛之教法,综合解释,合诸门分析,或法数分类。……因其于‘阿毗昙’中,特说禅定法数,故曰善开禅数也。”(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一分第四章) ⑩ 翮同翼。 ? 随蓝暴风,迅速猛烈之风。 译文 安般,是出息入息的意思。禅定之道无时无刻不寄托于它,禅定之德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它。所以安般寄托于计数出息、入息而实现守意(意识专一不散乱),四禅寓于身体而达到心定。寄于出息入息,所以有“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段的差别寓于身体,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同的等级。六个阶级,是要对邪念断除又断除,最后达到无为四禅的等级,是要对欲望忘却再忘却,最后实现无欲。 因为无为,所以能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本因为无欲,所以能适应一切事物。由于无为是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本,所以能化育万物由于无欲能适应一切事物,所以能成就事业。成就事业,就是让事物自然成就,不去干扰它化育万物,就是让天下的人忘却自我。外物和自我全都忘却,一心一意地守意,所以《修行经》以彼我双忘来达到寂静。达到寂静的人,一抬足,能震动大千世界一挥手,能摸到日月猛吹一口气,就使铁围山飞散轻嘘一口气,就使须弥山摇动。这是凭借四禅的奇妙寂静,来驾驭六气的变化。那么,把握住寂静来驾驭万物,把握住根本来支配枝叶,有什么困难的呢?安般是十念之一,相当于五根中的念根,所以编撰《法句经》的人,把安般归类于《惟念品》。 汉朝末年,有位叫安世高的人,博学多闻,研习古籍,特别精通阿毗昙学。他所传译的佛教经典,关于禅定、法数最为详尽,《安般守意经》就是其中的一种。此经是进入佛道的根本门径,哪有不经过这一门径的呢?曹魏初年,康僧会注解此经的义理,但对义理的揭示还有不到的地方。道安我自不量力,冒昧地在前人基础上,做如下注解,好似以蚊子的翅膀来为暴风助力,以雾气来填补滋润巨大的山谷。 《出三藏记集》提供了考证佛教译传源流的依据,也为后来大藏经编修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