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孟子传
ISBN: 9787514399400
毕宝魁,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其文人的思想和生活史,出版著作主要有: 专著《论语镜铨》 《细读论语》 《细读孟子》《孔子传》,以及合著《论语译注评》《孟子译注评》《大学·中庸译注评》等,曾被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11部。 尹博,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外图书评论,出版著作主要有:《李商隐骈文研究》等。
圣 母 孔? 孟? 奇? 缘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也是指导中国人如何度过人生的潜在观念和理论。因此 儒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了无形中的准宗教性质,为人们提供从生到死全过程之思想和行为的指引。孔子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圣人”,而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重要的传承人,被后世尊为“亚圣”,二人并称为“孔孟”。可以说,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典范,这种思想的精神便是典型的儒家情怀。 孟子曾反复引用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大雅·文王》)是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宋张载《横渠四句》)则是对孔子最伟大的发现以及最崇高的肯定。 然而,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横渠四句》)的初心并没有丝毫实现的迹象,天下反而更加混乱不堪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百姓则迷惑而不知所从,更多的人选择了“利”(如纵横家)而明显忽略了“义”(如儒家)。 其实,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面临着与战国时期同样的问题,所以孔子一生“干谒八十三君” 极力提倡恢复“三代”的礼仪,并身体力行地办学施教和整理典籍。 在孔子出生的鲁国,鲁国三大贵族中的孟孙玃即孟僖子是最早开始重视孔子的,而他以及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的重视、关照和维护更是玉成了孔子的教育事业和整理儒家经典的伟大业绩。同时,孟懿子的五世孙孟轲在根本没有机缘见到孔子的前提下,就以孔子作为自己的老师,并“私淑” 以接受孔子的“耳提面命”。可以说,孟子是最深入理解孔子人品和思想的学者,也是传承儒学道统的关键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孔孟两家的情谊在五世之后依旧延续着呢? 或许是天意,也或许是奇缘。 不过,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孟子去世一千二百多年后,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宋人孔道辅极力推崇孟子, 不仅找到了孟子的坟墓而且为其建庙立碑, 并请当时的大儒孙复为之作《 新建孟子庙记》。 其后, 孔道辅在孔子庙旁建立“五贤祠”,并将孟子列为“五贤”之首。不仅如此, 孔道辅还下功夫找到了孟子的嫡系传人孟宁,并极力向朝廷推荐。 最后,孟宁得以担任迪功郎, 邹县(今山东邹城)主簿,并让他专门主管孟子庙的祭祀之责。至此, 孟子的后裔孟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元丰六年(1083),孔道辅又为孟子争取到了朝廷的封号, 使得孟子被宋神宗赵顼追封为“邹国公”,诏书云:“自孔子殁, 先王之道不明, 发挥微言,以诏三圣,功归孟氏,万世所宗。”邹国公,是孟子沉寂一千二百多年后重新获得地位和认可的关键, 也是孟子得到的第一个来自朝廷的封号。 诸如此类, 或许就是最真实的孔孟奇缘吧。 孟子的诞生 周烈王四年(前 372)岁次己酉,中国历史进入最混乱、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也进入了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各种思想纷纷亮相,各种观念的思想家都想为这个混乱的天下献上治疗的良方,故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 在这个时代大潮的涌动下,一个婴儿诞生了,而这个婴儿就是后世儒家道统传承中的第二号人物——被誉为“亚圣” 的孟子。 这一天是周历四月初二(公历 3 月 16 日), 因此孟子的生日便是公元前 372 年 3 月 16 日,出生地是鲁国都城南面大约三十公里的邹国。 邹国当时还是一个政治独立的小诸侯国,此前称作小邾国,后来讹变为邹国。 就在邹国城北郊的一个大院里,孟孙公宜的妻子仉氏顺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孟孙公宜名激,三十多岁,中上等身高,是没落贵族。孟孙公宜的高祖便是和孔子交往很多的孟懿子,而曾祖则是向孔子问孝且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孟武伯。到孟孙公宜的父辈时,已经失去了大夫的地位而沦落为普通平民了,姓氏中的“孙”字也习惯地被省略了,因此我们也称孟孙激为孟激。这样,孟子全名孟轲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事实上孟子也从来没有被称呼为孟孙轲。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辈的话,孟懿子的父亲则是孟僖子,他最早发现孔子是个人才而对其极力支持、保护和推崇,并对于孔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孔子和孟懿子、南宫敬叔以及孟武伯关系都很亲密,如此孔子和孟子的关系也变得不一般了,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天意。 孟僖子是孔子的前辈,而孟懿子是同辈,孟轲则是孟懿子的第五代孙, 如果和孔子论辈分的话,实际便是孔子之后的第五代人。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要过五世才能断绝,而孟子和孔子刚好在五世, 故还没有“ 斩”,即没有断绝。因此,孟子才“私淑”孔子,以极大的魄力坚决要接续儒家的道统。 孟子曾经明确地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实际上,孟子这句话是有具体所指的,就是说他自己虽然没有能够亲自做孔子的学生而很遗憾,但自己距离孔子还没有出五世,孔子的流风余韵尚在,故还可以受其影响,并私下里仰慕孔子的人品学问而将其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作为自己的老师。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孟公宜身材偏高,国字脸,虽然身为贵族,但老实本分,为人低调。平日里,孟公宜只管干活,不管家事。妻子仉氏却是个了不起的女性,不但知书达理, 而且勤快能干,遇事勇于担当,有主见,拿得起放得下。 仉氏,出身士人之家,不但很有教养,而且识文断字,有一定的学识。婚后,由于仉氏对一切事情有主见,而孟公宜又非常随和,于是很快便形成了一种家庭生活的默契。就这样,仉氏主宰着家庭生活的一切,内外全管,包括孩子的教育,而孟公宜则是一位服从指挥和调度的忠心耿耿的丈夫,虽然对外名义上是他主事,但他实际上全听妻子的意见。 孟家的生活模式是这样的:有祖传的一个大院子,是孟公宜父亲留下来的。孟子的祖父属于士阶层,是当时贵族的最低一等,因此孟家的大院子虽不算豪宅却也并不寒酸。孟家还有四百多亩良田,一直雇人耕种。这样,春种秋收、维护住宅等一切活计都是孟公宜来负责, 但家内的一切则完全由仉氏做主,其实就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孟子传》是孔孟研究专家毕宝魁先生继《孔子传》后再次为圣人立传的精心力作,系统地书写了孟子的一生,全景式呈现了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和仁政思想以及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兼有学术文本和通俗文本的双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