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力(用行为科学让孩子爱上学习)](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729/16/20220729163030171.jpg)
出版社: 朝华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6.40
折扣购买: 自主学习力(用行为科学让孩子爱上学习)
ISBN: 9787505447127
黄扬名 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师从艾伦·巴德利(Alan 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之父、认知领域奠基者级别的大师);博士后师从莉萨.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 Ph.D.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热中于科普推广(心理学、亲子教育),喜欢把心理学融入生活,改善使用者经验。做科研之余,建立心理学网站“认知与情绪新闻网”“生活中的心理学博士”,是逻辑缜密的科学研究者和老师。 在爱贝睿(公众号:ibrainbaby)开设儿童注意力、儿童大脑发育课程,得到上万家长的肯定。温和又风趣,一口软糯的“台式国语”,每次直播课或现场演讲都圈得一票妈妈粉。 两个儿子的爸爸,在和孩子“斗智斗勇”中累积了丰富的育儿实战经验,自称“没有原则的爸爸”」却时时体察孩子的小心思,给予无条件的情感支持,是孩子成长中的心灵守护者。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觉 得学习很难? 你在教孩子说话或算数 时,是不是常常觉得孩子怎 么学得这么慢,教了好几次 ,还是搞不懂1+1=2这样简 单的事情?可是你又会很纳 闷儿,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 讲出一些艰涩的词语,你明 明就没有教过他啊! 不仅在孩子身上,成年 人也同样会有类似的现象。 你自己想想,生活中对有些 事物的学习就是很容易,学 了一次就会。但如果要学一 门新的语言或是一种新的乐 器,恐怕就没有那么快了。 那么,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 事,我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 学习是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 ,其实和学习的本质息息相 关。那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叫作学 习。你可能会觉得谁不懂学 习,可是若要定义什么是学 习,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教孩子“1+1=2” ,教了好多次,你再问他: “1加1等于多少?”他答不出 来,那么孩子算是有在学习 ,还是没有学习呢?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学会 弹钢琴,但是因为手受伤了 没办法弹琴,你会说他没有 学会弹琴吗? 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 是要让大家更全方面地去思 考:学习究竟是什么?我在 这里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定 义: 学习是因为经验的累积 而造成行为上持续性改变的 结果。 这是我在读硕士时用的 一本教科书《学习与行为的 准则》(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Behavior)里 面提到的。其中有两个重点 : (1)学习必须是因为经 验的累积而形成的。 (2)学习必须造成行为 的持续性改变。 接下来我就分别解释一 下这两点是什么意思。 学习是靠经验累积而形 成的 首先,学习并不会凭空 发生,必须要经过经验的积 累。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 没学过就会的东西,其实有 可能不是凭空而来,只是我 们没有察觉到那些事件的发 生。 心理学的研究屡屡发现 ,如果让你看一些快速呈现 的图片,虽然你在主观上没 有办法分辨,但还是会受到 这些事物的影响。比如,我 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某个 广告图片,或者某句广告词 。所以说,自己没有察觉的 经验,还是会对我们造成影 响。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觉 得孩子只有在“上课”的时候 才会学习,其实孩子的学习 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这也就 是为什么“身教”非常重要。 因为孩子随时都在学习,而 且是从你身上学习。 科学家从对脑的研究中 也发现了积累经验的效果。 也就是说,每当新学会一件 事物,你的大脑就会有细微 的变化。这在低等动物中也 有体现。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得主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的研究发现,重复 学习会造成生物神经元结构 的改变。而在人脑中,学习 也会留下痕迹。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唐纳 德·赫布(Donald Hehh) 喜欢观察脑细胞的活动,他 发现,随着学习次数(也就 是学习经验)的积累,两个 脑细胞之间的联结会越来越 紧密,而当脑细胞之间的联 结越紧密,信息的传递就可 以少走冤枉路,信息传递的 效率会变快,反应在行为层 面上,就是这个人能够把事 情处理得更快、更好。 学习必须带来改变 带来改变是学习很重要 的一个目的,但是到底怎样 的变化才算是改变,而且是 跟学习有关系的呢? 就像爸爸妈妈都很爱跟 几个月大的孩子讲话,希望 孩子能学会叫“爸爸”“妈妈” 。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对着孩子重复说着“爸爸” 或“妈妈”,如果孩子发出类 似的声音,我们就会很开心 ,觉得孩子已经学会叫爸爸 妈妈了。但这样的变化,并 不能算是改变,充其量只是 一种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反 应。 孩子心里可能在想着: 我到底要怎样才能摆脱这家 伙,是不是只要发出一点声 音就可以了?于是就发出了 爸爸妈妈期盼听到的声音。 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根 本没有形成大脑的变化,只 是单纯做出反应罢了,就像 是有东西朝你飞过来,你会 立刻闪躲。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