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文库

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文库
作者: 曾康华
出版社: 中国财经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17.10
折扣购买: 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文库
ISBN: 7500581521

作者简介

曾康华,1959年生,湖南省洪江市人,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吉首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七学位;1995年4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获经济学硕:上学位:2000年6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财政理论与政策、计量经济学等。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2005年出版专著《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主编、参编《财政与金融》、《中国税制》、《政府经济学》、《外因财政》等多部教材;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财政部、湖南省等多项课题研究。

内容简介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中国政府收支运行经历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演变。如以1978年为分界点,前28年中国政府职能范围极广,其收支总量相对于整个社会可用资金量而言,甚为可观。因为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府通过对经济运行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从广义上看,它的收支活动几乎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即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也严格受到政府的控制。政府支出不仅为保证国家实现其政治、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保障,而且政府财政分配活动全面地介入经济领域。这一时期,由于微观经济主体仅限于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和城乡居民,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交换受到国家直接操纵,城乡居民消费在短缺条件下实行总量约束。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实际上左右着经济的运行,尤其表现在生产领域。难怪后人把这一时期政府财政分配的特点总结为“生产性财政”,事实的确如此。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政府财政分配职能极其强大,它介入经济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是实行任何其他经济体制所达不到的。然而,实践证明,把整个经济运行束缚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严重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经济效率。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实际上就是针对计划体制造成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的弊端来进行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政府职能相对弱化,那么,中国政府收支范围是否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1)政府从过去对微观国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实行全面控制,转变为只对极小一部分国有企业或某些特殊国有企业的生产实行计划安排,而且这些计划安排也仅限于对若干重要指标进行监控,较之计划体制下的指标体系已大大缩小,政府更多的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经济变量去间接调控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2)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政府不仅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国有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原材料等实行计划配置,而且对一般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如今,原来由政府配置的一部分资源已转由市场配置,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市场配置的资源在国有企业整个资源配置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政府已由过去既承担全面的经济建设,又重视宏观经济管理的两方面职能,转向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节,并重点投资于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和某些竞争性的行业。(3)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发生变化。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不断加强,而且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再凭借过去那种直接的计划手段对经济运行实施管理已显得不合时宜,客观上要求用经济、法律手段从宏观上去调节经济运行,以便经济获得持续、高效的增长。 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政府收支活动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随着经济制度和政府职能的变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探索在不同体制下的政府收支运行特征无疑是重要的。从中国。政府收支变化的轨迹考察,不难做出以下基本判断:中国政府收支的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为什么如此?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政府职能变化所致。经济运行和政府职能的变化都与经济制度的变迁有关,本书要强调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政府收支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而是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来深入研究政府收支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收支增长的趋势又是怎样影响市场运行的?显然,本书也要在理论上做出回答并进行实证分析。前者要构建在市场运行下的中国政府收支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后者则要通过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实证剖析,来证明该理论的可行性。由此来看,本书选择中国政府收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对中国政府收支均衡理论进行探讨,是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主要是考察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收支的情况。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