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洞山指月
ISBN: 9787520707251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禅宗语录以前讲过多次,每次都有新的观点。这次我们从头讲禅宗,一是因为有人为上海的朋友发起七天的禅宗课程,还没有正式开始;二是因为古道师发心,要复兴江西洞山的曹洞宗祖庭;第三,正式要讲禅宗,唐宋以来,一千多年下来,禅宗差不多要断根了,不绝如缕啊!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检讨一下。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从南北朝开始,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结合,产生了禅宗,到现在好像只剩下口头禅了,因为大家都被禅宗祖师的语录蒙住了,误在奇言妙语上。禅宗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学,可是对于奇言妙语的内涵,如果不去深入检讨,很容易变成口头禅。现在我们开始研究禅宗祖师的公案语录,这些奇言妙语记录了他们悟道的经过,非但要注重他们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了生死,特别要注意他们的出生同死亡,为什么?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认知科学的求证。禅宗离不开禅定,奇言妙语是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明心见性是实相般若,求证必须配合禅定,离不开境界般若,所以禅宗也可以称为般若宗,是佛法的中心。过去儒家、道家所暗晦的,不大清楚的意义,因佛法东来,像扎针一样,一针下去挑明了,所以佛法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文化精髓起的作用,有这样重要。 这样一个成仙成佛的发明,到中国变成奇妙的文学,要研究这条路线,必须有古文的基础,剥掉一切宗教的外衣,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像科学研究一样,要真求证,要做实验,必须通过禅定。一般人研究禅学,根本没有证得禅定,几十年前我在台湾公开讲《如何修证佛法》,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接触在家出家的方外人,能够初步证到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的人,几乎没有,这是很悲哀的事。所以求证方面缺失了,禅宗就渐渐变成口头禅了。 我今天吩咐谢锦烊,抽出来傅大士的《心王铭》、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第三篇就是六祖以下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第四篇是曹洞宗的中心,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配合禅修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路线。至于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比较,教育后辈如何明心见性,如何达到身心解脱、了生脱死,五家的教育方式不同,可以说与他们每一代祖师的个性,与地方环境、语言等等都有关系。另外,还要懂得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配合历代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演变,摸清文化大系的转变。这几篇都是重在见地与工夫的配合,重要的只有几个要点,自己要真正体会。 希迁禅师写《参同契》,他一定反对门派的观念,道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南宗北派,这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禅宗不只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释迦以前有七佛,乃至过去劫的十方三世诸佛,只有一个中心,这个道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一条线连续下来,即使无佛出世的时候,也有辟支佛出来,所以并不是这个道断了,这个传承仍有。 了解了这些,希望你们修行亲证,不要被这些奇言妙语骗住了,大家回去先要自己研究《参同契》与《宝镜三昧》,不要光在这里听听,好像懂了,回去书本一合又是茫然,那就很可惜了。不是可惜我个人浪费精神,是替大家可惜,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希迁禅师的吩咐,“奉劝参学人,光阴莫虚度”,不要浪费生命,回去要好好参究。 禅宗讲一个参,包括了戒定慧,八万四千法门有百千三昧,“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乃至修罗道、外道,也有它的境界。外道不是唯心的吗?也是唯心的,都有关联。参包括了门门一切境,包括了止观,智慧的观,观里自然有定,有境界,又脱开了境界,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是客位,那个主位是本性,心性的本体,明心见性的那个。这些都要切实研究,这是参。 听禅宗的课也是参,你看《指月录》上的祖师,不要轻易看过去,先看他这个人,最好找来《高僧传》一起研究。像石头希迁禅师,母亲自怀孕时就吃素了,他生下来也是吃素,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天生力气很大,气派很足,像个侠义道中人,因为当地崇拜迷信,杀牛拜神,他没有出家以前就不同意,公然把人家要砍的牛拉下来,不准杀,把那些神庙都毁掉。一个人怎么做得到?他到哪里人家都怕他,可能他武功很高,或者他天生有一种尊严威望,人们服他怕他,他说不准就不准了,这个气派很难。那他为什么要去出家?他出家是去跟着六祖,直到六祖去世,时间很短,其实他已经很有心得了。你注意他的修持,每天打坐,已经没有身体感觉了,身心皆空了,“晏坐忘身”这四个字,要特别注意。 我们打坐修持了几十年,能够忘身吗?做不到吧?身体气脉的感觉不是酸就是痛,都是难受,为什么?他怎么那么快成就?语录上也没有说他修什么六妙门啊,或者十六特胜啊,那他的禅定走的哪一路?八万四千法门,他的法门就是无门为门,这就要懂《楞伽经》了。如果拿《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来讲,他走得很高,他下手没有走这些法门,就是念头一空到底,这里你就要注意了。